编者按: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也是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11月24-26日,第四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首届广东(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以下称“水产种博会”)即将在广州南沙·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举办。水产种博会是一年一度的种业盛会,备受行业瞩目。值水产种博会举办之际,为助力种业振兴行动,综合展示我国水产种业发展最新成果,南方农村报推出“芯时代 最强音”专题报道,专访水产种业行业专家及代表企业,敬请垂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是渔业现代化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的种业、养殖技术、装备设备、产品加工等各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海水鱼等优质水产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推动养殖量快速增长。据统计,从1984年至2022年,不到40年时间,我国海水鱼产量增长超过200倍,形成以大黄鱼、金鲳、石斑鱼、海鲈、鲆鳎五大类为主导,多品种、多海域并举的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海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
加快选育新品种
推动海水鱼养殖良种化
《南方农村报》:近几年,我国海水鱼产业快速发展,具体在种业方面有哪些突破或进展?
关长涛:我国的海水鱼类繁育与养殖研究,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规模化养殖则兴起于80年代后期。1984年,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仅为0.94万吨,到2022年已达192.56万吨。其中,种业是重要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苗种繁育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我国先后开展了大黄鱼、石斑鱼、鲈鱼、鲷科鱼类、河鲀、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卵形鲳鲹、黄姑鱼、许氏平鲉、六线鱼、银鲳等海水鱼类研究,突破其亲鱼培育、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繁育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多种海水鱼类的苗种规模化生产,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
良种引进与良种选育成效显著。引种方面,大菱鲆、美国红鱼等良种成功引进,尤其是大菱鲆,有力推动了我国北方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良种选育方面,我国先后培育出20个新品种,包括大黄鱼4个、牙鲆4个、大菱鲆3个、石斑鱼3个、黄姑鱼2个、河鲀2个、半滑舌鳎1个、金鲳(卵形鲳鲹)1个。这些新品种提高了生长速度、成活率、抗病力等,有力推动了海水鱼养殖良种化进程。
广东阳江,渔民们在收获金鲳
《南方农村报》:我国海水鱼产业具有品种多、产量大、品质优的特点,近几年来,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技术体系有哪些重要举措?
关长涛:近年来,产业技术体系主要围绕行业难点进行突破攻关。针对优质苗种保障、主养模式升级、深远海空间拓展、病害免疫防控、配合饲料应用、预制菜等加工产品开发及保鲜与冷链物流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
体系和各产区协同,推进和实施“海水鱼绿色养殖五大行动(种业提升行动、模式升级行动、无抗减药行动、鲜杂鱼替代行动、产业链延伸行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和新模式,推动海水鱼养殖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2017年以来,体系有2项技术入选农业主推技术,2项新技术和1项新装备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和重大新装备,1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推动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由2016年134.76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192.56万吨,净增产量57.8万吨。
《南方农村报》:在推广良种养殖方面,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在哪些环节加强建设?
关长涛:在水产业中,海水鱼养殖大规模发展要相对迟,相比淡水养殖,开展海洋养殖需要较多学科的技术支持,投资比较大。目前,海水鱼种业方面主要有两方面不足。
良种覆盖率不高,良种选育与新种质创制需要加强。针对海水鱼主导养殖品种因种质退化带来的生长慢、病害严重等问题,以及产业发展对特定养殖良种的需求,选育速生、抗病、抗逆、耐粗饲等性状的新品种,开发适于深远海养殖的突破性品种。
苗种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种苗基地建设需要加强。部分主导海水鱼养殖品种的苗种生产存在分散、粗放、不规范等问题,苗种生产不稳定,难以从质量和数量上保障养殖生产需求,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种苗基地建设需要加强。
市面上销售的大菱鲆
构建“5+N”发展格局
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
《南方农村报》:当前,广东正积极谋划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及相关产业,请您从专业的角度给一些建议?
关长涛:深远海养殖是一个集成多学科研究、高技术含量的综合领域,就品种而言,到底养什么能赚钱?能真正推动深远海养殖发展?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答案,我认为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
因地制宜选择品种。要依据海区的环境条件(尤其是水温),选择适宜当地海区养殖的种类,同时,要依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习性,选择适宜的养殖设施。
“国信1号”大型养殖工船
市场潜力大的品种。深远海养殖设施大型化、单箱产量高、集中捕捞上市,成鱼销售一定要有市场。
选“大”,而不是一定要选“贵”。理想的品种是价格高、市场大,但这是个矛盾,因为价较高的鱼一定是目前规模不够大,消费市场也比较小。因此,深远海养殖不是哪个鱼价格高就选哪种,而是要考虑,深远海养殖新增加的产能,短期内不会对现有市场和价格带来较大冲击和波动。因此,建议从我国目前产量排在前几位的品种中选择。
结合近期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当家品种”遴选和调研工作,海水鱼养殖可构建“5+N”发展格局,即以大黄鱼、金鲳、石斑鱼、海鲈、鲆鳎五大类为主导(5个当家品种),军曹鱼、鮸鱼、鲷鱼、鰤鱼等多种鱼类共同发展的格局。如业界能形成共识,每个品种都能出现几个大型的龙头企业,这既有利于集中做大做强几个主导品种,又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养殖业者在养殖品种方面的多样性。
“海威2号”海洋牧场养殖平台
《南方农村报》:在世界上,中国的海水鱼产业处于什么样的水平?结合我国国情来看,海水鱼产业将来有哪些主要的发展方向?
关长涛: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海水鱼养殖规模和品种多样性均处于世界前列,但从单一品种的养殖产量、养殖设施装备水平、产业链完整性等方面看,我国与挪威等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按照农业农村部相关政策,提出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为:
以发展工厂化循环水、深远海设施养殖、工程化循环水池塘等先进养殖模式为重点,实施海水鱼主养模式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提升工厂化、网箱、池塘的设施与装备水平,推动主养模式向节水、节能、环保及自动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
针对主养种类种质退化问题,选育抗病、抗逆良种,建立健康种苗培育技术体系和海水鱼种业工程。针对海水鱼重要养殖病害,建立以免疫防控为核心的病防技术体系,推动无抗化养殖和“零用药”养殖。以新型饲料原料开发为突破,解决鱼粉鱼油饲料原料“卡脖子”问题,实施“鲜杂鱼”减量和豆粕减量行动。
集成建立标准化、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规范,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并通过加工引导消费方式转变,开发预制菜产品和适于电商、超市和出口的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拓展消费市场,做大做强做优海水鱼产业。
【记者】孙岁寒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