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水产种业的潜力_南方+_南方plus

受访者供图

“我国水产种业有6000多万亩,在种业发展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产领域创新难度大,我们要持之以恒。”

“水产养殖业的每一次大发展,都离不开种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我国商业化育种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

北京高度重视种业振兴,北京种业大会首次增加水产领域专业论坛,旨在有效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新活力,促进水产种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9月11日,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首届水产种业专业论坛”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展示厅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崔利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刚,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研究员胡红浪,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总兽医师王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华等领导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童金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胡红霞、挪威食品研究所育种与遗传系研究主任Dr.Anna Sonesson、英国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基因组学团队学术带头人Prof.Dan Macqueen等国内外专家,以及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聚盛缘养殖场、越南纯净鱼类公司等水产教学、科研、推广单位的领导、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出席本次论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杨国航主持论坛。

受访者供图

水产种业发展具有大前景

我国水产种业有6000多万亩,在种业振兴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崔利锋指出,2022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865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5565万吨,占到我国水产总量的81%,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接近60%,这不但努力保障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菜篮子,也为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和乡村产业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水产养殖业的每一次大发展,都离不开种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表示,水产育种领域的创新难度很大,但经过多年来研发团队的持之以恒,团结协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世界鲟鱼养殖产量80%在中国,中国鲟鱼种业看北京,作为“鲟鱼种业之都”的北京,苗种产量占全国70%以上。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总兽医师王滨指出,北京在鲟鱼亲鱼种群数量、总量、种质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全国鲟鱼产业兴起、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育种团队选育的“京龙1号”杂交鲟,成为我国第一个作为食用鱼的鲟鱼新品种。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崔利锋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崔利锋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总兽医师王滨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总兽医师王滨

在论坛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胡红霞向全社会发布了鲟鱼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联合攻关项目取得的四项阶段性成果。第一项成果是杂交鲟“京龙1号”通过全国水产良种审定委员会新品种审定,标志着我国作为食用鱼的鲟鱼品种实现了零的突破。第二项成果是鲟鱼亲鱼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鲟鱼的智能化管理,对每一尾亲鱼按照身份号码管理。该系统已逐步与企业达成合作,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实践生产中。第三项成果是鲟鱼种质鉴定方法的优化,开发施氏鲟、达氏鳇快速鉴定分子标记,让鲟鱼种质检测时长从10天缩短至三小时内,有效促进了鲟鱼进出口贸易进程。该鲟鱼种质鉴定技术引起了北京海关的重视并与胡红霞团队达成了技术合作。第四项成果是鲟鱼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多倍体算法的开发,有效提高了鲟鱼作为多倍体鱼类基因组选择育种的准确性。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国鲟鱼在品种研发种质鉴定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水产种业走出国门保驾护航。

论坛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优质俄罗斯鲟的选育》技术服务合同;北京聚盛源养殖场与越南纯净鱼类公司签订鲟鱼鱼苗采购合同。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科技赋能优良品种创制

育种的本质是变化,即通过传统和现代的育种技术,改变物种的基因型或表型,通过选择育种品质优良、适应性强的鱼类新品种。远缘杂交和雌核发育正是水产育种中常用的两种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表示,鱼类通过远缘杂交不但能形成可存活的后代,而且能形成可育的品系,形成一个新的物种,如通过远缘杂交选育出了好吃、好养、好看的“三好鱼”——合方鲫2号。

一对进口凡纳滨对虾的种苗售价能卖到1000块钱,一个好的种苗,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研究员胡红浪表示,我国水产种业基本上实现了完全自给自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但目前我国水产种业仍存在着育种创新能力不强,个别引进种、核心种受制于人等现象。

全球约有600种水产养殖物种,在鱼类与水产养殖的报告中,有40%以上的物种是野生物种,而60%的品种为选育品种,这说明选择性育种是常用来改善水产生物性状的技术,对水产养殖作了很大的贡献。挪威许多物种的遗传改良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挪威食品研究所育种与遗传系研究主任Dr.Anna Sonesson指出,遗传改良的关键在于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组选育需要对品种的许多性状都有清晰的了解与掌握,在制定育种计划后,对候选育种进行筛选,并基于目标性状进行改良。

基因组学的应用有效推动了水产育种工作的发展。英国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基因组学团队学术带头人Prof.Dan Macqueen指出,水产养殖遗传育种计划和研究大大得益于基因组学的发展,全基因组基因功能的注释为精准化选育奠定基础。水产养殖在可持续生产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病害的发生。如果能将引起病害发生的因果变异纳入基因组选择育种中,可以提高病害预测的准确性,从而更加精准地开展育种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研究员胡红浪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研究员胡红浪

挪威食品研究所育种与遗传系研究主任Dr.Anna Sonesson

挪威食品研究所育种与遗传系研究主任Dr.Anna Sonesson

英国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基因组学团队学术带头人Prof.Dan Macqueen

英国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基因组学团队学术带头人Prof.Dan Macqueen

技术提升推动产业发展

鳙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国际上98%的鳙鱼都产自我国。根据市场需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童金苟团队以生长速度和头部大小为选育目标,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培育,最终选育出了鳙鱼新品种——“中科佳鳙1号”。据童金苟介绍,该鳙鱼品种在各种养殖模式下,其产量均显著高于野生鳙鱼苗种,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和经济效益。

良种促进产业发展。鳜鱼和鲈鱼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鳜鱼和鲈鱼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受到病害侵染,造成经济损失。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及其团队收集了不同地域的鳜鱼样品,制作芯片,旨在以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改善鳜鱼的抗病性

北京是鲟鱼苗种的重要产地,鲟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让我国从鲟鱼苗种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实现了一年四季“订单式”苗种生产。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胡红霞介绍,给亲鱼植入芯片和鲟鱼智能化管理系统的使用,将有效保证北京鲟鱼苗种的品质;开发的分子标记辅助种质鉴定技术,能在鲟鱼出口检测时,快速完成种质认证,为我国鲟鱼出口远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童金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童金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胡红霞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胡红霞

【见习记者】潘凤仪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叶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