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多家媒体报道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出现“倒奶杀牛”的现象,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原因是什么?行业又该如何脱困?南方农村报记者对行业人士进行了采访,为乳业度过寒冬提供更多的声音与思考。
止损过冬:倒奶亏损4000元/吨,喷粉亏损1500元/吨
“这个年没过好”,面对倒奶杀牛的行业寒冬,河北邯郸的奶牛养殖户老杨过年前卖掉了一半的奶牛,年后依旧感到焦虑。“原料奶的价格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走低,从那以后就不再盈利了”,老杨告诉记者,自己农场的原料奶成本接近3.9元/公斤,高于收购价,现在亏损都卖不出去,牧场有80多头牛,一个月就要亏掉几万元。
摆在奶农面前的只有三条路:倒奶、喷粉或是卖牛。记者了解到,网络上盛传的倒奶杀牛不完全准确,真正把奶倒掉的农场很少,多数人选择的是代加工喷粉;但杀牛或者是说卖牛的确实不少。“如果选择倒奶,一吨奶要亏掉接近4000元,但问题是每天都会产奶,持续亏钱,实际上很少有人这样做,选择喷粉和卖牛更划算”,老杨如是说。
据行业人士介绍,喷粉指的是通过自动化、无菌的机械流程,将原奶通过烘干等方式混合成奶粉,一般的比例是8吨鲜奶制成1吨奶粉。
河北的经销商韩金海向记者透露,奶农会留下一部分奶粉饲喂犊牛,剩余的只能选择低价销售。据了解,一吨奶粉喷粉成本约3.8万元而售价只有2.7万元左右,每吨奶粉约亏损1万-1.2万元,折合成原料奶亏损约1500元/吨,显然,喷粉比倒奶更划算。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新鲜的牛奶几乎不会有人直接倒掉,但原料奶保质期短,一旦滞销变质只能被迫处理掉,这也许会造成大众对倒奶事件的误解。
也有不少养殖户选择杀牛(卖牛),“虽然一头要亏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但长痛不如短痛”。最终,老杨卖掉了一半奶牛,留下最高产的部分,等待行情转暖。
无论倒奶、喷粉还是卖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亏损的问题,区别只是亏损多少的问题。只要没有清场退养,奶农就要继续在寒冬中煎熬。
三大原因:高成本低行情,产能旺盛遭遇消费滑铁卢
倒牛奶事件是经济学课本的经典案例,反映的是产能过剩的现象。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都做过研究,托马斯•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下水道。”
美国在大萧条时期将牛奶倒掉
国内遭遇的奶业寒冬是否也是与产能过剩有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总的来说,阶段性供大于求是重要的原因。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郭勇庆博士告诉记者,本次乳业寒冬主要是由于原奶及奶粉供应持续增加,奶制品消费需求不足引起的阶段性过剩。一方面,我国原奶产量连续5年增长,2022年牛奶总产量达到3932万吨,同比增长6.8%;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乳制品消费增速放缓,市场疲软,原奶供给的增长超过了消费者需求增长,使得乳企不得不减产。
综合来看,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一、巨头扩张,挤压中小牛场生存空间。得奶源者得天下,自建牧场成为众多集团乳企的选择。2017年乳品企业开始争夺上游奶源,随着低温奶的火热,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蒙牛、伊利、君乐宝等一线乳企将众多优质奶源基地收入囊中。经过近5年的并购和自建牧场积累,当前国内第一梯队的乳品企业,已经基本实现“奶源自由”,切断了众多奶农的销路。
郭勇庆告诉记者,原奶的收购权和定价权主要由乳品加工企业掌控,中小牧场在奶价上没有发言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很难达到平衡状态。当奶制品滞销时,乳品企业优先收购自建牧场的奶,社会牧场就成为被淘汰的对象。这轮牧场洗牌,经营和盈利不好的中小规模牧场会加速退出。
牛场挤奶环节
二、养殖成本飙升。俄乌冲突等黑天鹅事件引起饲料原料和能源涨价,据郭勇庆介绍,2022年饲料原料价格走高,进口燕麦草超过3500元/吨,优质苜蓿草接近5000元/吨,豆粕一度涨至6000元/吨,奶牛饲料成本高涨。此外,牧场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也在增加奶牛饲养成本。“奶价低于4.2元/公斤及单产低于30公斤的牧场已经开始亏损”,郭勇庆如是说。
三、误判行情趋势,旺盛产能遭遇消费滑铁卢。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汪翔认为,2020-2021年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021年国内奶业形势不错,行业普遍对后市乐观,牛场全面扩产。
然而2022年新冠疫情造成市民出行率严重下降,终端消费遇冷。凯度消费者指数中国城市家庭采样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液态乳品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只有1.7%,远低于原奶产量的增幅。导致从原奶到加工的暂时性产能过剩,企业库存加大。
郭勇庆表示,乳制品滞销时,乳企一方面增加奶粉喷粉量,一方面采取减少原奶收购量、降价、提高收奶质量要求等措施。截至2022年底,原奶收购价格已经比两年前的价格高点降低了6%-10%。
综合来看,当前奶牛场同时面临饲料成本高、牛奶行情低的双重压力,乳企面临消费不振、原料奶库存较多的问题,供需出现矛盾。因此,由于成本压力,乳企降低收奶量,奶农牛奶滞销,经营困难,不得不及时止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倒奶杀牛的现象。
协会助力纾困,转机最早或于5月份出现
春节前,多地有关部门和协会迅速采取行动。1月6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下达4000万元乳品加工企业生鲜乳喷粉补贴。中国奶业协会公开表示,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应政策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呼吁各地积极作为。
山东省奶业协会组织交流座谈会,探讨奶业纾困方案,确定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生鲜乳交易参考价为3.85元/公斤-4.10元/公斤的区间价格。同时,与省内最大的喷粉企业安和乳业达成战略合作,建立山东奶业的“储奶银行”。
倒奶杀牛波及的范围远不止北方传统乳业大省,连属于消费区、长期奶价坚挺的广东也受到影响。汪翔告诉记者,虽然广东原料奶价格在5元/公斤以上,但由地缘决定的用地和环保等各项费用高;天气炎热导致夏日防暑降温费用更高,且产奶量低于北方产区,原奶生产成本要高出不少,利润被严重挤压,目前已有牛场卖牛停业。
广东省奶业协会也迅速采取行动,于1月9日发布2023年度生鲜奶收购指导意见,上半年鲜奶收购指导价不低于5.2元/公斤。但企业也有各自的难处,最终奶价能否达到指导价还是未知数。
然而,在当前严峻的大环境下,仅仅依靠协会难以扭转局面。长期以来,北方部分原料奶销售至广东,挤压了当地奶农的市场与利润空间,广东奶业也有苦难言。据汪翔介绍,乳业并非广东重点产业,政策扶持的力度自然无法和北方优势区相比,不像北方产区有购买母牛、喷粉等多种补贴,与北方原奶相比,成本上的劣势进一步加大。协会已经向主管部门提交了政策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对奶业有更多的政策支持。
诚然,政策有助于缓解奶农的困境和拉平奶业优势区和非优势区政府扶持力度的差异,但真正脱困取决于消费回暖和牧场原奶生产成本的把控。夏季是广东乳品消费旺季,汪翔认为,如果之后国内疫情稳定向好,转机可能会在5月份出现。郭勇庆认为,目前国际奶价较高,随着国内疫情的缓解,奶制品消费会逐渐恢复,再加上饲料原料价格逐步稳定,恢复需要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1-2年。
专家建议:乳企和牧场携手共进,要练好内功提质增效
度过寒冬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行业自我提升。“乳企和牧场要共同面对,双方都要苦练内功。一方面,乳企在行业艰难时期,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奶农利益;减少使用进口大包粉,避免过度包装、减少广告投入等成本;在做好本地市场的同时,想办法让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增加销路。另一方面,牧场要群策群力,内外兼修,多与科研院所、兄弟牧场、供应商等沟通合作,不断提高奶牛饲料转化率和繁殖率,降低发病率和生产成本,尽力压缩开支,静待奶业复苏!”郭勇庆为行业加油打气——行情再差,也有赚钱的牧场!
奶价低迷,是否会出现更多的连锁反应?在郭勇庆看来,会加速淘汰低产或有问题牛只,同时也会改变部分牧场的配种计划,将中低产牛配肉牛冻精,后代用于肉牛育肥。“目前对于精液市场和奶公犊影响不会太大,毕竟存栏量没有明显降低。”
目前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局部的肉牛市场,“淘汰奶牛进入市场,肉牛肥牛的价格已经降低了2元/公斤”,韩金海向记者透露。郭勇庆表示,部分地区如果淘汰牛过多,可能会影响肉牛价格,但是非常有限,我国肉牛目前还不能满足消费需要。
肉牛产业与奶牛产业有着不同的生产逻辑,奶业寒冬对肉牛行业的影响不大,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曹兵海教授还是在微信群中向行业人士提出了“防寒过冬”的建议:“肉牛产业也有类似倾向,但因牛肉需求有量和质两个增量空间且二者产品线可长可短,没有垄断,可视自身情况伺机转换,日子虽紧但不必这么悲观。有思路就有出路,出路在于盯着量和质两个增量变量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和系统,把控点面线和系统结构两大成本板块降低投损费用,坚决断舍离,热情拥抱需求新结构和新市场,从而为投入减去成本大于零夯实基础”。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庞大的消费市场稳中向好,行业寒冬也将迎来春暖花开,现在每个企业和个人要做的是保持信心,快步向前,穿越风雪。
【统筹】叶定泽
【记者】李峙贤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牛羊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