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牛蛙有两面。新晋餐饮网红、广受年轻人喜爱、生产效率很高、亩产值超高,带动一个产业,造富一方百姓。与此同时,尾水排放污染、药残事件令它左右夹攻,地方禁养令不断……
1月22日,一场以“推动绿色发展、迈向千亿产业”为主题的牛蛙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广州召开。经调查研究,听取专家、业界意见后,分管农业技术推广的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与与会同志坦诚交流,阐述了对牛蛙产业的思考:牛蛙是一个市场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广阔的产业;一个生产供给强盛、利盈空间大的产业;一个用地用水用料相对少而产出多的高效产业;但也是一个受制于药残、污染两大痛点的问题产业。产业成长规律告诉我们,很难有一个自始至终完美无缺的产业,很多产业往往是在问题中、挫折中通过自我扬弃升级发展而终有所成。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挺身而出,在产业建设中有担当、有作为,指导支持产业自我革命,刮骨疗伤,凤凰涅槃,而不是因噎废食,自我放逐。
座谈会认为,应把牛蛙产业纳入全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的水产蛋白产业和双碳绿色的千亿产业。重点讨论了牛蛙产业的两大堵点、作出六大判断、提出十大举措、布置八项任务,涉及牛蛙全产业链基础研究、人才培训、金融保险、养殖技术、流通加工、品牌营销等多项政策意见,为处于十字路口的牛蛙产业指明了方向。其中“牛蛙十条”将成为推动牛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器和加速器。
一只很“牛”的蛙
1月20日,濠江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牵头企业冠海水产40吨预制菜出海引关注,其中20吨牛蛙预制菜出口美国,利好拉动下牛蛙应声涨价,突破8元/斤大关。
濠江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牵头企业冠海水产40吨预制菜出海
1月22日,汕头市濠江区相关领导、冠海水产董事长柯锐城一行到广州,谋求推进牛蛙产业的转型升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迅速组织召开了本次牛蛙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这是继2021年7月举行的广东省牛蛙产业高质量研讨会和2021年11月举行的牛蛙转型升级座谈会后,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第三次召开牛蛙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牛蛙是近年我国水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据农财宝典牛蛙产业研究室统计,2021年,全国牛蛙养殖产量增长至60万吨左右,养殖遍布10多个省份,带动上下游百万人就业,形成一个近800亿元的大产业。其中,广东产量25万-30万吨,占全国近50%,汕头市是全国最大牛蛙产地,濠江区是全国最大牛蛙加工和出口基地。
牛蛙美食文化节现场
牛蛙美食文化节现场
座谈会中,大家历数牛蛙的价值与贡献:
一是粮食安全的牛蛙作为:牛蛙被定义资源节约型养殖品种,饵料系数1.0(金鲳鱼2.0、草鱼平均1.5,猪鸡均超2.5),是节粮品种及高产良种;
二是食品安全的牛蛙价值:牛蛙不仅健康美味,且营养价值极高、高蛋白低脂肪,每百克牛蛙肉含蛋白质19.9克、脂肪0.3 克,脂肪比鸡肉更低,十分迎合当下的饮食风尚;
三是联农带农的牛蛙贡献:复制特色产业小龙虾的经验,将牛蛙打造成为下一个千亿产业,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创造上百万个就业岗位;
四是乡村振兴的牛蛙样本:乡村振兴首先在产业振兴,牛蛙生产效率高,单位产量高、产值大,亩产效益最高超60万元,养殖周期8-10个月,10亩面积赚上百万元常见。应大力研究和推广稻蛙养殖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五是绿色发展的牛蛙模式:牛蛙不仅节约饵料资源,也节约用地,全国养殖面积约6万亩产出60万吨,而全国大闸蟹养殖面积近1000万亩,产量约80万吨,加州鲈20万亩养殖60万吨,牛蛙是用地最少的养殖品种;
六是国际合作的牛蛙典范:牛蛙是1962年古巴国父卡斯特罗赠送给中国的礼物,中国又将牛蛙出口至欧美等地,应进一步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产业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千亿级“小龙虾经济”俨然成为水产品发展典范,产业链带动500多万就业岗位,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和消费国。
当前牛蛙依靠市场力量较好地解决了供应链问题,具备由终端反向整合提升养殖端的基础和条件,未来有望突破年产100万吨,并在国际市场展现了相当的竞争力。因此,牛蛙完全具备成为又一个“小龙虾”的基础和条件,成为千亿级大产业。
抓住牛蛙发展的“牛鼻子”
与小龙虾类似,牛蛙同样通过餐饮带动,成为我国近年发展迅猛的明星养殖品种,养殖产量从0发展到20万吨,花了三十年;从20万吨增长到40万吨,用了5年;从40万吨增长到60万吨,仅用了2年。
事实上,小龙虾在成为餐饮网红的路上,也遭受寄生虫多、重金属超标、臭水沟养殖等诸多负面传闻,但是在盱眙、潜江政府多年的努力下,最终成功打造小龙虾品牌,华丽嬗变,实现产业升级,形成独特的稻虾养殖模式。
牛蛙的发展轨迹与当初的小龙虾如出一辙。
预制菜
牛蛙产业依靠市场主导发展壮大,尽管遇到多地政府禁养令,但是牛蛙养殖量和消费量逐渐增长,展现出牛蛙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市场韧性。牛蛙有条件成为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抓手,政策是引导产业绿色发展做大做强的“牛鼻子”。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春晓教授团队从事牛蛙科研十余年,对牛蛙科研和产业现状都有深刻的理解,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牛蛙产业发展很快但科学研究严重滞后,从事牛蛙研究的科技人员、相关的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严重不足,急需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关注和支持。
张春晓介绍,2011-2021年,全球发表关于“牛蛙养殖”的研究论文仅93篇,其中中文36篇,英文57篇,研究集中在营养、病害、养殖与繁殖等领域,但牛蛙亲本和蝌蚪研究凤毛麟角。在国际上,虽然中国牛蛙养殖产量最大,但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仅占23%。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职副书记刘胜敏认为,毫无疑问,我国牛蛙产业尚处于初级、无序发展阶段,因此,广东要扛起引导牛蛙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任,发展健康蛙、生态蛙、无抗蛙,改变牛蛙的品牌形象和行业地位。
座谈会指出,作为牛蛙主产区、流通加工中心、主要消费区,广东牛蛙产业转型升级要先行先试,重点解决好食品安全和尾水排放问题。希望汕头市濠江区先行先试,学习盱眙打造小龙虾品牌的经验,以工业化思维、食品化思维,推广绿色养殖模式,加快发展牛蛙深加工和预制菜产业,用市场引导生产,以点带面推动广东牛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濠江区农业农村水务局副局长朱启发表示,将积极落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意见,濠江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全力探索牛蛙转型升级模式,打造全国最大的无抗蛙加工中心、全国最大的牛蛙预制菜集散地。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相信牛蛙遇到的药残和尾水排放问题3-5年后可以解决。”冠海水产董事长柯锐城表示,公司将积极配合落实主管部门相关政策,推动牛蛙绿色升级。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强调,牢牢抓住推动牛蛙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用科技改变牛蛙产业,将牛蛙打造成广东水产新名片,形成千亿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水产品,让产业有地位,让牛蛙人享尊严,满足消费者对美味牛蛙的需求。
千亿“牛”蛙向未来
牛蛙美食文化节现场
尽管从某角度看,牛蛙就像一个被放逐的“野孩子”,但是通过规范引导可蜕变成一个有重大贡献的“牛孩子”。尽管遇到发展之坎,但前景依然广阔。本次座谈会集纳政企研学意见,拟出“牛蛙产业发展十条“,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搭建牛蛙科研平台。专项开展尾水排放、绿色养殖攻关,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加工,良种选育的研究,开展智能化、机械化装备,节能减排与双碳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渐进制定出台产业标准、产业规范。
二是建设牛蛙产业集群。聚集资源用工业化手段推动牛蛙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创建牛蛙现代产业聚集区,建设研发生产牛蛙预制菜,丰富菜品菜式,打造质量安全、营养一流的牛蛙食品。
三是探索牛蛙绿色养殖模式。践行绿色、低碳与数字化养殖理念,建成千亩渔光一体绿色蛙田,探索建设数字化楼宇养殖场。下大力气、集中资源解决尾水、药残两大“产业痛点”。培树十大绿色生态示范蛙场(园),十大最美牛蛙人。
四是加大牛蛙出口力度。支持出口企业做强做大,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出口模式,培育牛蛙产业出口矩阵。对接RCEP,在RCEP协议国培育牛蛙消费风尚,力争牛蛙产业成为RCEP出口重大产业。举办牛蛙美食回家(古巴)活动。
五是建设数字牛蛙产业。培育数字化牛蛙行业人。建立牛蛙大数据平台,链接牛蛙生产与市场。研发生产数字化、智能化牛蛙产业机械装备,建设数字工厂、蛙场(园)。
六是探索创建牛蛙产业金融。探索建设牛蛙产业基金,争取金融、保险机构为产业、企业度身定制金融产品。探索推出牛蛙食品安全专项保险。
七是开展牛蛙产业人才培训。围绕全产业链培养种业、养殖、生产加工、品牌营销、电子商务、出口贸易等方面人才,以人才高地成就产业高地。
八是成立牛蛙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联盟,推动产学研多位一体,共建共享。
九是推动出台县(区)、市、省牛蛙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
十是打造牛蛙产业文化。从“卡斯特罗专机送牛蛙”开始,继续讲好国际交流友好故事、绿色发展故事,以文化厚植产业。
濠江区副区长王清表示,濠江区争取成为“牛蛙十条”率先落地的先行区,濠江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将重点打造牛蛙品牌,进行品牌赋能,通过二三产联动来带动一产升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研究与自我发展,以“牛蛙十条”为抓手撬动牛蛙产业变革、绿色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让牛蛙牛起来、火起来。
“养牛蛙能解决三农问题,却为什么无法理直气壮?”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认为,从业者应自我反思,不仅牛蛙行业,其他养殖业也存在食品安全、环保等问题,从业者要直面问题,相信科学、依靠科技,针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并制订标准,通过产业联盟推动实施,并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努力再造一个理念先进、形象健康、兴渔富农的产业。
【指导】麦倩明
【作者】苏若晶 马俊敏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