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冬收”两不误,生产托管填满农户“钱袋子”|广东生产托管进行时⑤_南方plus_南方+

腊月已至,五谷蕃熟,穰穰满家。在茂名市电白区沙琅镇谭儒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里,采收完的萝卜在冬阳的晾晒下“紧致”身板,农民丰收的喜悦满溢于田间之上。“在稻谷收割归仓后,得益于耕地、飞防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冬种的萝卜赶上了时节,现在农民还可以多种一茬番薯,收入来源大大增加了。”谭儒种养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理事张两广回忆今年的农业生产时表示,示范基地的落地,是电白区对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全新探索,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为农业生产的保质保量开辟了新路径。

托管服务成为农村就业新选择

在沙琅镇乃至整个电白区,谭儒是远近闻名的“萝卜大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萝卜。谭儒村的出名不仅在于萝卜的高产量,更在于其高质量和高附加值,合作社是谭儒萝卜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的关键推手。

去年,合作社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2020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要求,开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把萝卜的生产服务经验运用到水稻生产上来。

谈起合作社的新变化,社长朱雄伟说:“今年是合作社承接社会化托管服务的第一年,任务重,责任大,需要服务的农作物多,只专注萝卜的生产显然不够,新的硬件设备和人员分配首先得跟上来。”

为解决农机配备紧缺问题,谭儒合作社推出“农机手带机入社”“合作社、农机手各承担一定出资比例合股购买农机”“以合作社为担保主体,衔接银行对农机手开展贷款服务”三种方式整合农机资源。其中,对需要贷款且符合条件的农户,中国农业银行为其提供10万至30万元不等的农业生产贷款。“以前想干活买不起机器,现在银行帮忙解决,农业贷款能随借随还,只要出工出力就能赚到钱,就业问题不用愁了。”农机手纷纷表示赞许。

“资金、设备问题解决了,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手来操作机器,村中妇女成为我们新的发展对象。”张两广补充道,“妇女做不来重活,但像操作无人机这类的技术活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慢慢掌握。”在谭儒村,通过组织培训班,妇女操纵无人机进行植保飞防早已不是新鲜事。

为提高服务质量,合作社结合农业部门的托管服务指导文件,制定了《茂名市电白区谭儒种养专业合作社托管服务准则》,在准则中明确要求农机服务过程中根据作物类型整耕土地的深度、收割作物的损失率等的实施服务标准。合作社通过以服务主体接单再分配到农机手,落实责任制,建立起来托管服务可溯源体系,问题出现哪里,就整改哪里。

经过资源的整合,目前合作社已配备农机手50余人,40多台农机,服务范围涵盖沙琅等六个镇区。农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多环节托管或全托管服务,并获得一定的托管补贴。根据补贴分配标准,实施托管服务可获得最高不超过服务费用30%的政府补贴,其中农户可获得补贴中的51%,托管服务主体获得补贴的49%。

转变农户观念,集中连片推进托管服务

机器、服务都到位了,农民却不想参与进来,托管服务在整体推进过程中犯了难。“以前有的农民自己养牛耕地,自家的土地不集中可以牵着牛到处跑,现在牛不养了,实施机耕又怕破坏原有的田埂,土地自然也就搁置了。”张两广告诉记者,农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耕作,担心的是机械化作业会“破坏”自家田地的界限。

实际上,谭儒村乃至沙琅镇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 1.5亩,土地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农户选择弃荒也不愿交给合作社托管,“星点式”的耕地布局增加了机械作业的难度。电白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廖文强谈到今年承接的4万亩的托管服务时表示,电白的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处于起步阶段,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电白的耕地破碎零散,部分撂荒土地已搁置多年,实行复耕复垦的难度大,农民对托管服务的了解还没有到位,推进土地整体流转开发的必须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廖文强说。

为降低机械作业的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合作社把整村推进托管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农户更主动地参与到托管服务中来,关键在于把思想工作落实到位,站在农户角度看问题,为农户谋利益。

“有困难就要去解决,农户有顾虑可以理解,我们要做的是先抓好一批示范点,取得成效,让有顾虑的农民看到好处,自愿参与进来。”朱雄伟介绍多年来的管理经验。一方面,村委会和合作社发动群众力量寻找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村民当“托管员”,托管员负责联系合作社和农户,了解农户的需求,为农户讲解参与托管服务的流程和实施标准,打消农民的顾虑,协助双方签订合同。在当地,托管员通过拉动农户参加托管服务可获得8-10元每亩的补助。另一方面,为取得农户的信赖,村委会积极培养“协管员”,协管员负责联系村集体和合作社,主要做好推动整村连片开发的工作。

此外,合作社创新推出“农户带农户”的让利方式,通过拉动其他农户参与托管服务的个人,给予一定面积的服务费用减免或“佣金”返还。这种“裂变式”的推广方式不仅带动了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还节约了人力成本,减轻了村委和托管主体的压力。目前,合作社通过这种方式与489户农户签订了托管服务合同,增加了2321亩的托管服务面积,整治撂荒地260亩。

调动多方积极性,推动农户集体双增收

在各方的联合推动下,谭儒村目前以自然村为单位,通过托管员、协管员、村委的对接配合,主推“农户+村委+自然村经济合作社+托管主体”模式。具体而言,农户的土地经村小组集中流转给自然村经济合作社,以经济合作社作作为主体与托管主体签订协议合同,统一开展托管服务。为保证服务团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托管服务,协管员、农户可全程跟踪监督。待收割工作完成后,经济合作社根据农户的托管面积实施农作物收成分配。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村集体作后盾,农户纷纷表示:“大家都是合伙人,出问题也有集体出面协调,比起自己签合同自然就放心多了。”根据协议,集体经济合作社获得20-50元每亩的分成,此举为村集体增加了经济收入来源,提高了村干部拉动农户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谈起为零散农户开展托管服务的过程,担任托管员的张两广在今年年初有过担忧:“如果不统一时间打药,害虫会从一块地方跑到另一块土地上,达不到全面灭杀的效果,病害只会‘此起彼伏’。农户被迫选择重打,既费钱又费力。”针对这种现象,合作社从下半年开始为全体农户提供虫防治信息通知等服务,做到统防统治,避免了在病虫害防治和收割阶段因时空差异所带来的“病害流窜”、单户作业成本高等问题,在方便托管主体管理的同时,为农户减少了生产成本,真正做到了为农服务。

“每个村、每个农民的情况都不一样,强制要求所有村民参加托管也是不现实的。托管服务目前还不可能做到全覆盖,我们需要想其他办法。”廖文强谈到当地现状时表示,针对零散农户的问题,各托管主体遵循“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机耕机收、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田间管理”的原则,对于没有参加托管服务或者只参与部分托管环节的农户,引导他们在生产时间上和集体同步。

“把土地交给他们托管既省事又省力,我坐在家里也能有粮食收,解决了当下最头疼的问题。”59岁的谭儒村村民张荣是留守老人,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都外出打工,留下他和老伴在家守着6亩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繁重的田间劳作让他力不从心。今年上半年,经托管员介绍,他把4亩地以每亩695元的费用全托管给了合作社种植水稻,第一次托管水稻就喜获丰收,总产量超4000斤,亩均产量超1000斤。

早稻丰产让张荣对晚稻托管有了更大的信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自己耕作一亩地的种子、化肥农药、收割等硬性费用接近400元,同时需要投入至少15天的劳工。如果把劳工时间用在托管服务环节的生产用工上,按照每天100元的日结工资,保守估计可以多赚1000元。据统计,在谭儒合作社签订社会化托管服务合同的农户,满意度达98.7%。随着托管春稻的丰产丰收,越来越多像张荣这样的小农户加入托管服务中来。

经过前期的不断摸索,合作社的托管服务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借助社会化托管服务的“红利”,电白区通过合作社新增土地流转1600亩,复耕撂荒地560亩,服务农民近4000户,服务对象涉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零散农民,服务土地超过6800亩。水稻亩产量同比增长约284斤,同比增长24%,每亩水稻生产成本降低约320元,同比降低36%。

开展生产托管服务期间,田间管理需要投入劳动力,合作社不定期发布招工讯息,给予参加田间生产工作的农户每天100元的劳务费。据统计,上半年合作社累计发放员工工资160余万。“今年水稻和萝卜整体情况都不错,现在要抓紧把种好番薯的工作提上日程。番薯种植也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将进一步提升。”张两广对下一步的生产计划满怀期待。

【策划】张俊华 严亮 洪继宇

【统筹】黄婵 袁雪燕 马炳华

【执行】程胜涛 伍思懿 郑平亮 袁瀚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方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