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硬壳青年与他蚝壳上的湛江_南方plus_南方+

编者按: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经过三年的探索,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正重点发力“六新”示范基地建设,全要素、系统性促进农产业质量提升。(“六新”即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营销、新农人。)

在新发展阶段,随着一批又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较强互联网意识的新农人返乡发展,让古老的传统农业焕发新的活力,“新农人”已成为“兴农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为讲好新农人故事,南方农村报开设“新农人 兴农人”栏目,持续挖掘报道一批90后新农人代表,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奋进力量,吸引更多人才返乡,促进本土人才培育,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在湛江,哪儿都能见到生蚝。

在广东粤之宝水产有限公司,公司随处可见蚝壳绘画工艺品,十分匹配湛江这座中国海鲜之都的城市气质。

陈志文是广东粤之宝水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作为湛江生蚝界的后起之秀,今年28岁,正儿八经的90后。

陈志文

陈志文

1985年7月,湛江市坡头区坡头镇开展“两水一牧”农业开发,塘尾村各家各户开始养殖生蚝,陈志文的父亲陈康茂成了生蚝养殖户。经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陈康茂做生蚝生意积累了一批稳定客户。2019年陈志文接手父亲的生蚝店,注册广东粤之宝水产公司,整合资源,创立了有口皆碑的“蚝贝爷”品牌。

从传统养殖户发展至今,粤之宝放弃了重资产的生蚝养殖业务,专注生蚝销售。目前公司有员工6人,电商渠道、传统渠道双线发力,年入账200多万。虽然公司小,销售额不高,但陈志文的厉害之处在于:湛江生蚝产业哪儿都有他的身影,包括他筹备成立的湛江生蚝产业协会、创造性利用绘画开发蚝壳文创。

作为一名生蚝经销商,陈志文经常下到蚝排亲自挑选生蚝,确保品质。

作为一名生蚝经销商,陈志文经常下到蚝排亲自挑选生蚝,确保品质。

他的脱颖而出,是湛江生蚝产业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缩影,展现了湛江新生代蚝民的产业眼光、创新思维。

专注自己:兜兜转转回家路

蚝排

蚝排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市,大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热土。三面环海,海岸线、海岛线合计长达1450千米,为湛江养殖近海生物生蚝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于是,学会和海相处,是湛江农村人的人生第一课。赶海也成了每个湛江农村少年的记忆,“我还得依靠大海生活呢。”

人活世上总有梦想,陈志文说,如果在海边有一百多亩地,一个足球场,一栋别墅,那就是人生赢家。这样的玩笑过后,你会看见他笑容下难掩的沧桑,在沧桑中藏起来的故事,让他坚定了依靠大海生活的决心。毕竟曾经的他,只想离开大海去远方。“我也搞不懂自己那时候怎么想的,哈哈,”陈志文笑着说,十六七岁的时候,南京、上海到处飞,觉得世界好大好精彩,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

初中毕业后,陈志文不愿依赖父亲,一心想白手起家。

2012年,机缘巧合结识了父亲的一个生蚝采购商,随后,就去了广西柳州做烧烤生意,卖炭烤生蚝。这是陈志文第一次和生蚝打交道。看过纪录片《湛江生蚝》的都知道,湛江生蚝在街头小吃以及夜宵市场的江湖地位,“湛江生蚝”更总被直接当烧烤摊名用。

商场如战场,合作失败后的陈志文被踢出局,认识到了闯社会的艰难,但始终要想干出点名堂的他却愿意为创业亏钱。他将那次失败归结为自己不成熟,不成熟怎么办,继续摸爬滚打。“那时候,就是不想回家,总觉得自己可以。”陈志文说,“于是继续海鲜创业。”2013年开始,他开始转做小龙虾烧烤,还开过海鲜火锅店,虽然有过起色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就在那段时间,几位亲人、朋友的离世,改变了陈志文的人生观。“人生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倒霉。”他说,那样想着,他就豁达起来,创业失败、亏钱、欠钱、缺钱,他突然都不害怕了。

直到2019年,随着父母年龄增大,经不住父母要求,也越来越坚定对海鲜事业的热爱,陈志文终于放下以白手起家证明自己的执念,回到湛江帮父亲打理生蚝生意。

专注公司:想把“粤之宝”做成大企业

从决定回家开始,陈志文就决心大干一场。他不满足家庭小店的经营模式,接手当年就注册了“粤之宝水产有限公司”和“粤之宝”商标。

一天他一觉醒来,脑海闪出粤之宝三个字,他想湛江生蚝不就是广东的宝贝吗?“于是,就叫粤之宝了。”

“那时候,我经常主动去拜访业界大佬和前辈,和他们聊天、请教。”陈志文说,他还自费去上海、福建一些海鲜产业发达的地方慕名拜访名企,人脉渐渐打通,也为他的生蚝事业铺了路。2020年,粤之宝成为“京选蚝物”的湛江生蚝供应商。

湛江近海有滩涂、海湾的镇,退潮后,能清晰看见海面布满的蚝田。这里多插桩式养蚝,就像在海面画了井田,一排排蚝田井然有序,风平浪静的日子,蚝民在日出潮起前,乘船出海。下到蚝田,站在一排排蚝架上,弯腰探海,以刀割蚝绳,十分考验看蚝经验。

 与科研单位的长期交流,使得陈志文掌握一套培育优质的蚝苗的方法。

与科研单位的长期交流,使得陈志文掌握一套培育优质的蚝苗的方法。

 陈志文查看蚝苗生长情况。

陈志文查看蚝苗生长情况。

采购商挑生蚝多在岸边,“就算不用开蚝,我也知道哪个蚝最肥美。如果是撬开的生蚝,肉质突凸型、金黄、肉多、少青,那就是优质蚝。”这纯靠经验,陈志文笑着说,“所以,蚝民挣钱靠两样:看苗的眼光和收割的时机,这两样看准了就能卖到好价钱。”

一旦行业挑货标准依靠个人经验,那么这个行业就需要现代化。湛江生蚝产业发展缓慢、水平不高,就在于缺乏一套行业通行的各环节标准和技术。要知道,湛江生蚝年产量占广东生蚝产量的三分之一,在全国仅次于山东省,却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数量也屈指可数。

陈志文的粤之宝虽然是小公司,但他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谋发展。这是十多年社会磨炼教给他的人生真谛:广交友,人人都可以是良师。将人脉转化为企业发展营养,则离不开他干一行爱一行的性格禀赋。

多年前,陈志文就开始给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提供试验用生蚝。该学院在生蚝深加工方面科研成果较多。和科研机构有了合作,他就有了认识生蚝学者的机会,从他们那里获取行业先进知识。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中国贝类学会理事刘志刚认为,“尝遍了来自家庭、产业、社会、政府所赐予的酸甜苦辣,从个体户到公司,从线下到线上,(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营销本事,培养出一种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焕发出一种企业家潜质。假以时日,他会成为湛江生蚝产业界的一颗明星!”

从接手生意开始,有感于湛江生蚝还没有企业品牌,陈志文就想着打品牌。

“也是别人的一句话,令我有了一个梦想。”2020年,粤之宝参加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广东水产代表团走进黄浦江推介会,在采购环节,几个采购商都抛出了同样的问题:“粤之宝是不是上市公司?”回忆当时的尴尬场面,陈志文说,“粤之宝听着就给人大公司的感觉,所以我就想把粤之宝做大做强,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公司。

专注行业:湛江生蚝要全产业链开发

据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19年湛江养殖面积14万亩,产量达35-40万吨,年产值35-4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100-120亿元,同年“湛江蚝”获批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生蚝养殖是湛江市的重要传统产业,解决了沿海大量农民、渔民的就业或创业,是湛江市海水养殖的中流支柱,也是湛江实施乡村战略、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支点之一。”刘志刚介绍。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本今年6月举行的湛江生蚝产业协会成立大会推迟了。“目前,成立湛江生蚝产业协会已经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同意,通过搭建平台,聚集力量,把生蚝产业做大做强!”陈志文说,“未来,希望推动建立生蚝产业各环节标准,以保证生蚝养殖达到生态环境友好、生蚝品质评鉴有据可依,树立湛江生蚝品牌。”

湛江生蚝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化是出路,而湛江生蚝产业协会的成立颇具意义。今年发布的《关于市十四届人大八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0210086号答复的函》中,湛江市农业农村局就充分肯定了湛江生蚝产业协会成立的意义:“有望改变我市蚝业的生产经营过于分散,缺少交流和分享的局面,有利于行业的自律,新技术的推广和标准的执行,促进对行业的规划和监管,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生蚝美食

生蚝美食

在生活中,流传着:湛江,单用一只生蚝就撬动了整个宵夜圈。

在陈志文脑中,他要用一块蚝壳,撬动一下文创圈。毕竟,年轻人总是想做点创新的事。

蚝壳文创工作室

蚝壳文创工作室

一个十多平方的工作室摆满了海鲜壳工艺品,生蚝壳绘画令人眼前一亮。传统的贝壳绘画,多局限于名贵珍稀贝类,如大珠母贝、唐冠螺、夜光蝾螺、鹦鹉螺等,刘志刚对陈志文用蚝壳绘画,十分赞赏:“在再普通不过的生蚝壳上画画,却是新鲜事物,表面来看,类似于废物利用,提升生蚝养殖附加值;深层次来看,其创意在于表达了一种于平凡处见辉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在于湛江生蚝产业将在湛江生蚝产业协会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从平凡走向辉煌!这不仅是贝壳艺术创新,更是生蚝文化创新!”

蚝壳工艺品

蚝壳工艺品

目前,陈志文正在努力实现蚝壳绘画的经济价值。绘有湛江地标风景的蚝壳作品开始作为礼品,被定制成蚝壳画。“蚝全身是宝。”看着美丽的蚝壳绘画品,陈志文满腔期待,他说,“希望这一点不只是湛江蚝民知道,也希望越来越多人感受到。”

【策划】严亮   

【统筹】冼伟锋 马炳华 陈振兴 李思敏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静 

【摄影/摄像】南方农村报记者 吴秒衡 冯国强 实习生 盘周浩

编辑 陈振兴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