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2021全国·深圳鲜食玉米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龙田玉米文化节在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顺利开幕。为展示优质鲜食玉米品种,引导市民健康膳食,共有62家企业参加地展,品种多达256个。同时,大会还举办了玉米的前世今生、美食一条街、坪山花田花海展示带、科普长廊等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以“玉见鹏城、共谋发展、共享未来”为主题,由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由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深圳市坪山区龙田街道办事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南方农村报社 农财宝典共同承办,由深圳市种子同业商会、深圳市如米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由‍‍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中国种协会鲜食玉米分大力支


扫码观看直播回顾: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坪山局副局长曾爱纯、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自辉、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贺远东、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副院长唐晓艳等出席开幕式。



绘制产业蓝图


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陈子晟致欢迎词。


陈子晟介绍,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和现代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体系,在分子设计育种、种子质量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有害生物风险监测与防控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深圳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促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少海视频致辞。


杨少海介绍,广东省常年种植鲜食玉米面积250多万亩,是全国甜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广东鲜食玉米生产与科研实力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持续升级,形成了从梅州、潮州、惠州、广州到肇庆、阳江、茂名、湛江的鲜食玉米优势产业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现保存有甜糯玉米种质资源4000多份,是国内甜玉米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单位,未来将围绕“创新引领、联合攻关、挖掘资源、转型升级”的路径,持续推进种业创新,多出好品质,多打优质粮,推动广东鲜食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罗国武致辞。


罗国武介绍,目前,广东省已建立了以商业化育种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的现代鲜食玉米科技创新体系,育成了粤甜28号、粤甜30号、仲甜5号等一批优质鲜食玉米品种。他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进鲜食玉米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通过鲜食玉米品种大创新、大展示、大推广加强育种端、市场端、生产端无缝对接,促进鲜食玉米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粤强种芯”工程。

 

中国作物学会鲜食玉米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胡建广致辞。


胡建广表示,目前我国鲜食玉米品种的品质稳步提升、种植面积稳定、加工市场规模有扩大趋势,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品种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基于对目前包括甜玉米在内的鲜食玉米发展的思考,他建议,一是要构建鲜食玉米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实现高效和精准育种。二是要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合作创新队伍,构建合作共享协同创新体系。三是要构建激励团队服务企业、服务产业的行动方案和机制,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

 

深圳市种子同业商会会长杨雅生致辞。


杨雅生估算,深圳市一年消费至少50万亩的甜、糯玉米,市场价值约4个亿,是一个非常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他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很多泰系、越系的产品,利用政策、地缘、区位等方面的优势我国完全可以把产业做大做强,现在具备天时地利的条件,有很多机会。针对产业链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各界加强对鲜食玉米的重视,共同推动产业不断发展。

 

中国种子协会鲜食玉米分会会长贾俊致辞。


贾俊表示,鲜食玉米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脱贫的致富路。希望在全国鲜食玉米产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不断提升鲜食玉米串联一二三产业的优良属性,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真正成为打造经济增长新一极的重要撬点,为乡村振兴、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广东南方农村报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贤原致辞。


王贤原表示,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食品种类由“单调”向多样化转变的见证。鲜食玉米产业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南方农村报将通过媒体宣传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合力谋划三农发展新路径,在促进产业链延伸融合、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大会开幕式由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宏山主持。


大会现场,美食一条街、科普长廊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鉴观赏。为突出鲜食玉米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市民及消费者关注饮食健康、注重膳食营养起到积极作用。



营造健康环境


为推

产业健康发展,大会同期举办以让安全优质鲜食玉米产品走进市民餐桌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多位行业专家针对鲜食玉米产业加工和食品消费进行专题报告。

在人们生活习惯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南甜北糯”的局面。鲜食玉米既是蔬果美味佳肴,又是绿色保健休闲食品,这决定了其商业价值。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品种更迭速度加快,“品种井喷”但质量参差不齐、种子侵权案件频发等问题日益凸显,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EDV)应运而生。

 


农业农村部门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测试处处长陈红表示,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作物原始育种不断创新还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充实育种资源和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也有重大意义。

 

而我国种子企业长期以来“小散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陈红指出,“根源在于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不严,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开展育种原始创新。”他强调,从长远看,EDV制度有利于构建种业自立自强新状态,优化种企格局,促使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对搞模仿性、修饰性的育种者必然带来一定的冲击,有的企业可能会突出种子市场。


此外,杨雅生指出,目前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存在品种杂乱、品相不一、口感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此,应加强科企合作,加速品牌化建设。同时,要利用泰、越系等优质资源的将育种资源“引进来”,要立足国内市场,让农产品“组团出海”,出口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让产品“走出去”。

 

助力创新发展


我国鲜食玉米产业以高产量、广适性、好品质为选育目标,流通渠道包含田间采购、农批市场、农贸市场及终端消费者等。宋钢指出,目前育种目标正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转移。无论在玉米形态外观还是口感品质,居民消费都提出了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

 

南宁市桂福园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钢认为,针对消费者的需求,鲜食玉米发展需要在品种选育、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健康牵引等方面共同发力。随着产品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升级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并丰富电商、移动产品等供应渠道。将产业要素与终端消费观念及市场大流通条件相匹配。

 

目前,甜玉米传统的方法耕作频繁、除草剂施用量很大、施肥次数多、人工成本高。按照传统种植模式,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难以为继。胡建广指出,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不断的增加,传统的种植模式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不得不采用轻简化栽培的办法,如免耕或者少耕等保护性耕作。针对上述问题,胡建广表示,要通过减少耕作、减少人工、改善土壤环境等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不断克服。

 


甜玉米已在甜度、风味、果皮厚度、脆度、光泽等方面形成食味品质评价指标。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博士李坤表示,结合市场需求,未来可通过突变体资源利用、挖掘与抗性、甜度、风味等相关的代谢组关键基因以及转录调控等策略开展高品质甜玉米育种工作。


论坛期间,还进行了圆桌对话环节,由南方农村报农化与种业事业部主任李晓芬主持,山东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首席专家、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黎明、广东现代金穗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衍荣、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试验示范场场长马海峰、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哲喜、汕头市汕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鲜食玉米产业流通联盟理事会广东省分会会长胡宗明参与讨论。




记者丨农财君
摄影|谭家富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