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扩种大豆油料的决策部署。扩种大豆油料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近期,扩大大豆油料生产,又有新进展。
01
全国大豆油料种子保供调度视频会成功召开
超前谋划、及早部署,全力保障大豆油料扩种生产种源供应——全国大豆油料种子保供调度视频会成功召开
2022年1月17日上午,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共同召开全国大豆油料种子保供调度视频会,专题调度分析大豆油料种子生产供需及企业备种情况,安排部署种子市场监测和供种保障工作,打牢2022年扩种大豆油料的种源供应基础。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豆油料供给保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扩种大豆油料的决策部署。扩种大豆油料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保障种源供给是落实扩种大豆油料的前提和基础。
会议认为,2022年全国大豆油料生产用种总体充足有保障,对标扩大大豆油料生产用种的任务,东北与西北地区大豆种子供应充足有余,能够满足扩种需求;黄淮海地区、西南部分地区和长江流域夏大豆种子供需处于相对紧平衡状态,局部地区可能会出现品种结构性短缺。
会议强调,种业系统要紧紧围绕中央总体部署和我部具体安排,落实落细种情监测调度,做实做好供种保障准备,确保大豆油料种子供应万无一失。一要摸清用种需求,保重点地区。进一步细化、摸准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等供种相对紧张地区的需种数量与品种结构,制定应急预案。二要摸清供种数量,保重点品种。根据常年企业跨区域供种情况,摸清各品种备种情况和有效库存,指导企业增加紧俏品种种子备货数量,着力解决品种结构性短缺问题。三是紧盯铺货情况,保运输畅通。密切关注疫情对种子运输的影响,加大协调力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在落实好疫情防控要求同时,畅通种子企业物资运输,打通“最后一公里”。四要开展市场监测,保余缺调剂。通过全国种子市场运行监测系统全面采集区域种子市场运行动态与各品种的种子销售价格,及时开展种子余缺调剂调运,必要时动用省级和国家级救灾备荒储备种子,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会议要求,各相关省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千方百计做好大豆油料扩种供种保障工作。一要强化体系建设。优化种子市场观察点布局,积极争取经费,扩增大豆油料种子市场观察点数量,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种情监测体系,打牢支撑保障供种安全的决策基础。二要逐级压实责任。明确任务分工,确定责任专员,统筹抓好信息调度、种子供应、纾困解难等工作。三要强化协调配合。对外加强与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单位协调;对内加强与种植业、科教、综合执法等部门合作,及时了解需求、调度种源,做到有的放矢。四要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生产经营指导和市场督导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侵权套牌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种子质量。
会议由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储玉军主持,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刘信出席会议并讲话,黑龙江、山东、内蒙、河南、四川5个省(区),以及垦丰种业、圣丰种业、大北农种业、许科种业等头部企业作典型发言,种植业管理司、种业管理司、全国农技中心相关处室负责人,以及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种业处与种子站负责人、种子供需调度相关业务负责人,部分大豆种子企业代表等近100人参会。
02
我国油菜高油育种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种业翻身仗首战告捷!该院油料所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9”,成为我国首个含油量达到50%的国审冬油菜品种,突破了油菜高油高产多抗协同改良的难题,推动油菜高油育种跃居世界领先水平。牧医所联合培育的白羽肉鸡“广明2号”通过审定,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实现从0到1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院士在12日举行的中国农科院2022年工作会议上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种源安全,集中力量开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11个粮、棉、油新品种推广面积排名全国前十,“中麦895”累计推广5100万亩、灌浆速率和耐热性居黄淮麦区主栽品种首位,“中豆63”创南方大豆高产新纪录,“中甘21”成为“高原夏菜”品牌。同时在黑土地根系改良、有机肥阻控红壤酸化机理、水稻土壤氮肥施用、滨海滩涂盐渍土保护利用等技术攻关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03
多地扩大大豆油料生产
黑龙江:加强“芯片”保护力度,打赢大豆种业翻身仗
“研究表明品种在影响产量的贡献度上可达40%,如何将高端育种技术迅速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使之转化成生产力,是我们现在亟需面对和破解的问题。”谈及农业“芯片”问题,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孙占峰在受访时表示,要从加强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完善大豆种子商业化生产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黑龙江省大豆良种化、打赢种业翻身仗。
黑龙江省是全国优质大豆的主产区,也是重要的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为“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孙占峰建议,要加强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依托高校建设特色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储备库,建设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利用和创新体系,建立种质资源超长期或长期保存机制。此外,还要加强培养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和创新人才,制定中长期安全保存的种质库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
在完善大豆种子商业化生产方面,孙占峰建议要建立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现代种子生产体系和现代种子服务体系。推广“定向化育种、订单化种植、定制化加工”的模式,建立“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平台。加强种业繁种基地建设与管理,保证种子总量充足安全。同时,依托科技园区,建立生产技术规程,开展大豆高产攻关、高产创建、新成果与技术展示,实现良种良法技术配套。
为了保证育种专家的多年辛劳“颗粒归仓”,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孙占峰建议,要严格管控种子市场流通,加强全流程监管。建立终端溯源机制,加强DNA指纹鉴定和品种分子身份证构建,使每个品种具有识别度高、唯一性强、精准有效的分子指证,为套牌品种鉴别发挥作用。同时,对整个种子流通环节实行全流程抽检和管理,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良种繁育基地的保护力度,严打套牌、假冒、仿冒种子行为。
河北: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确保面积和产量“双增加”
记者从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日前组织召开的全省粮油作物重点工作视频汇报交流会上获悉,2022年河北粮油作物技术推广重点工作,将全力抓好冬小麦田间管理,加强粮油生产组织领导,积极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优质专用粮食生产。
会上,专家提出全力抓好冬小麦田间管理,实施早谋划早预判,开展大诊断大调研活动,制定不同类型冬小麦田间技术指导建议,全力推动晚播麦“促弱转壮、早发稳长”。各级要加强粮油生产组织领导,成立夏秋作物生产技术专项领导小组,农技推广部门要勇于挑大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确保夏粮产量只增不减。
同时,积极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当前,目标任务已分解下达各地,要抓紧时间搞好对接,发挥好技术支撑作用,力争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多收100公斤大豆。大力推进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在冀中南建设强筋小麦示范区500万亩,在资源富集区建设富硒小麦、富硒谷子、富硒马铃薯示范区,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确保面积和产量“双增加”,为国家提高粮食产能和自给率做出新贡献。
河南:释放政策信号、向科技创新要效益,把农民增收作为硬道理,扩大豆稳油料有了“路线图”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比2020年减少2200万亩。与播种面积萎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豆需求量剧增。2020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10033万吨,首次超过1亿吨。2021年前11个月,进口大豆已达8765万吨。大豆进口依存度达到83.7%,成为对外依存度最高的粮食作物。
一旦大豆进口“卡脖子”,我国食用油供给和养殖业的饲料供给将遭遇严重冲击。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大豆供需这么紧张,大规模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不行吗?不现实。由于粮食作物生长规律,大豆和玉米存在天然争地问题。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要实现1亿吨大豆进口替代,至少需要7.5亿亩耕地。在全国耕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要稳口粮,保证主粮自给率,从哪能匀出这么多土地呢?
“小麦和玉米是公认的高产稳产作物,我省要保证1300亿斤粮食产能,这两种作物种植面积不能减少。”1月12日,省农业农村厅粮食作物处处长魏国强告诉记者。
除了争地矛盾,农民种植意愿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张道明表示,玉米平均亩产1000斤靠上,大豆亩产不到300斤,即使不计入人工成本,以当前价格计算,种植大豆平均亩收益在650元左右,分别比同季的玉米、花生收益低300元、350元左右。
玉米不能减,又要扩大豆,唯有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品种是关键。大豆常规育种产量低、抗病性差,要适时采用生物育种技术,选育一批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专用型大豆新品种,实现大豆高产高质。
在耕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即采用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方式,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农民是种地的主体,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否大范围推开最终要看农民能否受益。
现在的大田作物,机械化、省工省力种植是大趋势,农民会算一笔账,会盘算这种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涉及大豆和玉米产量的问题,还有人工的投入,时间的投入,多收的粮食能否弥补投入的问题。
长期研究大豆育种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矫永庆表示,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推广,要在配套机械的完善和推广、除草剂和化肥使用技术、后期的管理技术方面,对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才能让农民易于接受和掌握。
“河南正是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的重点区域,之前我们在永城、临颍和获嘉做过小范围试点。”魏国强表示,今年要在全省选取一批示范县,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集成的试验示范,筛选试验适宜我省的品种、机械、药剂等,为今后推广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和支撑。
除了科技创新,扩种大豆生产还要在政策激励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
张道明建议,要持续提高大豆种植补贴标准,加大对大豆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对国产与进口大豆的价格差实行国家补贴兜底,提高加工企业收购国产大豆的积极性。
完成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很关键。正阳花生为啥能叫响,除了抓生产环节外,更重要的是当地引进鲁花、君乐宝等龙头企业,农户种的花生能及时卖出去,还能卖上高价。
大豆也一样,种植户与加工企业要建立产业联盟。加工企业需要什么品质的大豆,农户就种什么,采用订单农业的模式,引导加工企业多采购国产大豆。
说完大豆,再来说说油料。
河南省是全国油料生产大省。花生是河南省第一大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左右,种植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河南油料生产体量已初具规模,全国要扩大油料生产,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水稻冬闲田扩种油菜,在西北地区扩种花生,我省主要是稳定提升油料产能。”省农业农村厅经济作物处处长黄伟表示,稳产能主要通过提单产、调结构来实现。
如何调结构?发展优质花生是首选。要大力推广高油、高油酸花生,今年高油酸花生要发展到300万亩,建设优质花生示范基地,提升单产水平和全程机械化水平,巩固花生生产优势。
花生稳,河南省油料作物的大头就稳住了。
油菜种植还可“见缝插针”。在信阳、南阳、驻马店等油菜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支持开展冬闲田扩种冬油菜,增强油菜生产能力。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