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甘来的滋味 | 潮州橄榄令多少文人骚客以诗咏之_南方+_南方plus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报道

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

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苏轼《橄榄》

潮州橄榄。

潮州橄榄。

秋冬季节,在潮州文祠、归湖一带的山林里,“青果”橄榄早已挂满枝头,以回甘之韵俘获众心。不仅现代人喜欢橄榄,古人对橄榄的爱更是超乎想象,早在宋元时期橄榄已经在皇宫、官宦、文人、市井、药铺中大流行。

橄榄,别名谏果,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亚热带水果,又以潮州种植最多、历史最久。自古橄榄就早早被记录于文献中,汉代《三辅黄图》一书记“汉武帝元鼎六年……起扶荔官,从植所得奇草异木,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桔皆百余本。”中国栽培橄榄在汉朝就已很普遍,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宋代赵蕃《倪秀才惠橄榄》诗之二“直道堪嗟故不容,更持谏果欲谁从?”元代王祯《农书》卷九“橄榄生岭南及闽、广州郡......其味苦酸而涩,食久味方回甘”,可见,橄榄在产地之外的地区也十分盛行。

橄榄因其越嚼越香、先苦涩后回甘的滋味,更是被无数文人墨客为其留下青史留名的橄榄诗。梅尧臣《玉汝遗橄榄》“南国青青果,涉冬始攀摘。虽咀涩难任,竟当甘莫敌”,正是橄榄“青果”广泛流传的出处;北宋王禹偁《橄榄》“良久且回味,始觉甘如饴”,以橄榄后知后觉的甜比喻忠言逆耳,是橄榄“忠果”的出处。此外,欧阳修《橄榄》则写出橄榄“酸苦不相入,初争久方和”。

潮州橄榄。

潮州橄榄。

橄榄频频入诗,正是橄榄成为文人们心头好的最佳例证,自宋朝起橄榄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更被赋予了社交的内涵,成为友人之间馈赠礼物的新选择。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十分喜爱橄榄,他在《谢王子予送橄榄》写道:“方怀味谏轩中果,忽见金盘橄榄来。想共余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这首答谢诗,既有金盘盛橄榄凸显橄榄礼之厚重,又有与友同甘共苦之真情。至明末清初的宋琬,清代的朱彝尊、刘大观等都有赋诗谢赠橄榄。

潮州橄榄。

潮州橄榄。

初尝橄榄,很多人会被它的苦涩吓退,咬一口直丢路旁。但片刻之后,回甘又让人想念,古人却为寻橄榄之别味而大开脑洞。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削去皮,南人以为糁”的记录,这与当今潮汕人的橄榄糁做法类同。宋人林洪著有《山家清供》记载“山栗、橄榄薄切,同拌加盐少许,同食,有梅花风韵,名‘梅花脯’”。清人童岳荐所著的《调鼎集》中罗列了饯橄榄、橄榄脯、橄榄糕、橄榄饼、榄仁饼、炸榄仁、制橄榄膏、橄榄丸等橄榄的制食之法。用洋糖熬,同乌梅共煮,加松仁、核桃作馅,取仁研碎,麻油炸酥,加甜酱拌。

潮州橄榄。

潮州橄榄。

近年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牵头组成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后,潮州市立足潮州文祠橄榄产业特色,紧扣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助力文祠镇党委、政府进一步丰富橄榄产业内涵、擦亮文祠橄榄金字招牌,以“潮州橄榄文化周”为平台,将“橄榄文化”做成“文化橄榄”,促进潮州(文祠)橄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前三季度,潮安全区橄榄种植27265亩,产量已超3366吨;潮安区橄榄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橄榄种植增至5.62万亩,辐射带动周边橄榄种植近10万亩。

据了解,12月27日-29日,2023潮州橄榄文化周湾区展销活动将在广州市北京路步行街举办,其中主题书画展作品征集活动也正在火热进行中,届时将有一幅幅书画作品集体亮相,共同欣赏潮州特色文化,品鉴浓浓橄榄回甘味。

南方农村报 陈静 拍摄

【记者】符诗富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陈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