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锚点再次落在了值得铭记之刻,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
百年沧桑洗礼,百年风雨兼程,俯瞰华夏悠悠沃土,满眼尽是秀丽芳华。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拉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翻越层层高山,让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从南海之滨到珠江两岸,从白云山麓到南岭山脉,在南粤大地上,万千乡村星罗棋布,是广东人的根脉,是那被亲切称为“家”的地方。其中,红色乡村是独特的存在。
“红色”是我国农村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最鲜明底色。回首百年历程,许多乡村是培育红色精神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见证,记载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光荣传统和光亮事迹。
而今,在广东乡土上,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红色故事经久不息。在梅州,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来到大埔县三河镇旧寨村,致敬三河坝战役中英勇的先辈;在河源,每当有游客到来,源城区上村村老百姓都会像“唠家常”一样,讲述革命先烈罗焕荣的红色事迹;在揭阳,莲花山脉大北山南麓火炬村,红色讲解员对村庄起源、红色历史故事、人物事迹等,让各地游客到这里铭记“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热血历史……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今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源自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波澜壮阔的奋进之路,也将在千千万万个红色村中变为激荡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灯塔,指引我们奔赴更美好的明天。
在梅州市三河镇汇东村笔枝尾山顶,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三河坝战役纪念馆,用一字一句记载着96年前的往事。
大埔县三河镇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标点错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的第一枪。按照计划,起义部队进入福建长汀后,对入粤作出分兵决策部署,其中第九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和第九军军官教导团共约三千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
1927年10月1日,战斗爆发,起义军与多于数倍的敌军恶战,3000人对抗2万多人,坚守3天。整个三河坝战役,共毙敌2000多人,起义军上千人英勇牺牲。此战后,朱德带领余部在1928年4月28日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
“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在三河镇,当地的老百姓都熟知这句话,这既是对革命历史的铭记,也是对家乡红色血脉的自豪。
在揭阳揭西县火炬村,红色历史同样在这里永驻。
揭西县南山镇火炬村。
1947年,中共潮汕特委在龙跃坑村以北的大北山天宝堂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70多人,会上宣布成立“潮汕人民抗征队”,指挥在潮汕平原上各地的革命活动。龙跃坑村也因此成了潮汕革命活动的领导和指挥中心。
“龙跃坑村”正是火炬村的原名。在火炬村村口,一支大型的红色火炬吸引着往来游人的目光,上面石刻的“龙跃坑村”4个大字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1958年,龙跃坑村为纪念本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历史,改名为“火炬村”,象征革命的“星星之火”如同一支照亮黑暗的“火炬”,终将形成“燎原之势”。
乡村史,是先辈们走过的路,而红色精神赋予了更厚重的内涵,也因此更令人着迷。在铭记那段红色历史,解码源远流长的“红色奥秘”中,宣扬的是正能量,领悟的是新思想,感受的是红色乡村那份独特的魅力所在。
相比停留的红色历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红色乡村的发展不能停滞不前。红色村庄有着无数的荣光,在今天更应成为乡村振兴、和美乡村的样板。
“红土地”如何再次光芒万丈,是留给现代人的时代命题。
走“红色路”,讲“红色事”,依托红色教育推进文旅产业,是广东许多红色乡村走出的发展路径:即通过盘活村集体资源,建设集展示、教育、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红色教育阵地,发展红色旅游、休闲观光、红色文创、研学教育等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在韶关仁化县城口镇,红色文旅产业为山区小镇注入了发展新动能。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发红色遗迹,丰富文旅资源,城口镇以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为中心打造的城口历史文化小镇,让原本破败的村居变为青砖白瓦的楼房、废弃的遗迹变为红色景点、脏乱的街道变为铺就鹅卵石的步行街。镇域红色古村焕发新生机,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以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这并非广东独创,而是适用于全国所有红色乡村的一条清晰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例如,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利用村里的红色资源,村集体办起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让村民吃上 “旅游饭”,带动群众就业,壮大集体经济;在贵州省兴仁市城北街道海河村,当地围绕海河红军战斗遗址,对沿线村庄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红色文化展示区、污水集中收集系统、菜园步道等基础设施,以“红色文化+绿色院落”独特模式吸引各地游客;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平富乡,通过探索推行“红色旅游+”“历史文化+”“产业文化+”等多重融合发展路子,打造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先后兴建大型停车场、红军小道、无名烈士纪念碑等项目,每年吸引约9000人次的访客到这里参观学习。
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红色乡村振兴发展的底气所在。通过盘活红色资源,让农耕文化与红色文化在广袤乡土上有机融合,点燃兴旅游、强产业的“强引擎”,让时代发展的成果惠及红色沃土,奋发有为走好新的征程。
走好新征程,应当在灿烂历史中汲取营养,奋进而为。
当前,广东全面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百县的点上、千镇的线上、万村的面上高水平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
红色乡村,既是传承红色精神的前沿阵地,也是广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不可或缺的“零部件”,要下大力气推动红色乡村实现五大振兴,奋进更美好的未来。
周文雍烈士陵园:英烈之光。张志旺 摄
产业方面,红色乡村要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旅品牌与项目,精雕细琢,打出知名度,最终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合力凸显的红色文旅项目集群。同时,将红色文旅产业与现代农业、民族文化、研学体验等相融合,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提供新动能。
人才方面,利用红色资源这一宝贵财富,在乡村学校开展特色课程,把红色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中,为学校提供鲜活的教学素材。同时,利用红色文化感召乡贤回乡发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红色乡村干事创业。
文化方面,将村史与党史紧密融合,将红色资源与乡土文化紧密融合,在乡村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并通过搭建党史图书馆、革命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等建筑载体,持续营造红色氛围,以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马降龙村的杨桃林
生态方面,盘活乡村闲置资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腾空间”“定规划”。根据乡村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红色资源自身特点,以“红色”和“绿色”为底色,充分运用红色精神凝聚人心、引领发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厕所革命、能源革命,整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组织方面,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为基层干部把牢政治方向,让广大村干部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羊,把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战斗堡垒,凝聚力量服务“百千万工程”,为广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献智献力。
从历史中走来,奋进更远大的未来,红色乡村,正红。
【记者】韩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