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生态之城,蓝绿交织、自然景观优美,绿水青山上、田野村庄里拥有着看不完的乡村风光。
它是广东橙乡,气候温润、资源丰富,田间地头、山间林下孕育了数不尽的优质农产品。
它是客家古邑,红色苏区、古迹众多,古旧的石板路、斑驳的砖墙上镌刻着说不尽的红色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广东在新春开年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以一系列政策为指引,梅州市平远县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
平远县尽显生态之美。谢进扬 摄
2022年,平远代表梅州市参加广东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一线总指挥”带队,全县上下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浪,积极展现出当地乡村振兴新成果、新气象。
开局好、起步稳、基础牢。近年来,平远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房风貌提升,实现乡村和美,宜业宜居;以优质的自然资源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三产融合、富民兴村;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底牌,全方位盘活资源,实现文化赋能、塑形铸魂。
示范带动,和美乡村“入画来”
春风和煦,春意正浓。行走在平远县八尺镇黄沙村,随处可见古朴有致的客家民居,一条条整洁宽阔的村道、一处处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群山环绕下的黄沙村,如画中佳景般映入眼帘。除了“景绿”,黄沙村还有“果甜”。上千亩桑葚种植基地上,连片的桑树栽植得整整齐齐,为大地披上翠绿的新装。秉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发展理念,黄沙村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之路。
平远县八尺镇黄沙村。
近年来,黄沙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环境“净化”、道路“绿化”、村庄“美化”,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黄沙村不少房屋经过历史的风沙沦为破旧危房,既存在住房安全隐患,也影响村居容貌。通过全面实施客家特色外立面改造工程,全村123户农房“颜值”实现大提升。与此同时,黄沙村还大力弘扬吴氏“三让”精神等姓氏文化精神,村内随处可见家风家训上墙,引导村民崇尚礼节、洁身清行,良好的乡风文明让人如沐春风。如今的黄沙村,已成为平远县“红色记忆美丽乡村风貌带”上的一颗明珠。
“内外兼修”实现美丽蜕变,黄沙村是一个缩影。为突出抓好农房风貌管控,平远县出台客家风格外立面改造奖补政策,县财政坚持每年投入5000万元,撬动省市专项资金等其他6个方面资金,累计投入17多亿元进行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全县农房外立面改造已完成2.5万户,完成率约90%,基本实现“新村新貌新气象”。
平远全县农房外立面改造完成率约90%。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平远坚持示范带动,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不断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点上出彩、线上精致、面上美丽”,2018年以来,平远分别启动了“20+10”示范村、59个“四沿”村和“两线八镇”示范建设,实现全域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河头镇,有以水乡风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十里花海 梦里水乡”示范片;在石正镇,有以康养产业、人文石正为主题的“烟雨南台 石泉石美”示范片;在东石镇、泗水镇,有以古香古韵、绿色农业为主题的“钟灵毓秀 田园农庄”示范片;在八尺镇、仁居镇,有以酒乡古镇为主题的“酒茶果香 红色故乡”示范片;在差干镇、上举镇,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五指相思 游客向往”示范片。“
为发挥好“全面整洁、沿线美丽、村村出彩”的示范带动效应,2021年,平远重点开展了总长65公里的美丽乡村风貌带、美丽乡村精品带、乡村振兴示范带“三带”创建,包括八尺—仁居—差干红色记忆美丽乡村示范带,大柘—石正—长田—热柘生态康养美丽乡村示范带,东石—泗水—上举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示范带。
“红色记忆美丽乡村风貌带”上的乡村一角。
当前,八尺—仁居—差干红色记忆美丽乡村风貌带已打造完成,共覆盖33个行政村,已实现农房微改造9100多户,完成率达93%,实现了一带连三省、五指带十村,于2022年获评广东省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
业态融合,奏响产业“富民曲”
一直以来,平远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通过乡村“景区化”改造,处处皆美景、村村展新颜,乡村旅游新业态欣欣向荣,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奏响富民兴村“交响曲”。
走进泗水镇梅畲村,昔日的撂荒耕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梯田、废弃池塘“蝶变”为碧波荡漾的荷塘、闲置农房摇身一变打造成现代化的民宿……从一个落后贫困的空心村,到如今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梅畲村在深入推进三产融合的实践中经历了蜕变。
泗水镇梅畲村“龙颈梯田”田园景观。
早年间,梅畲村人口外流突出,山坑梯田常年丢荒,多数农房闲置,常住人口不足400人,村集体年收入不足2万元。为推进乡村振兴,改变落后面貌,梅畲村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引进广东鸿艺集团、客天下公司等社会资本力量,开展“田园梅畲”农旅项目规划,并成立了梅畲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通过打造“田园梅畲”综合体,创新“一体六变”模式,全村撂荒地统一流转,并以股金形式折价入股农旅公司,闲置房屋则按照每平方10-15元的标准向村民支付保底年租金。同时,农旅项目中的民宿运营、田园耕作、日常管护等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如此一来,村民成了股东、农民变为员工,梅畲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五年前的8000元升至20000元。
如今的梅畲村,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农产品超市、文化展馆、景区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了“田园巴厘”“龙颈梯田”“荷塘画卷”等田园景观,年接待游客量达7万人次;推出了“田园梅畲”“印象梅畲”等系列农产品品牌,开拓线上线下销售,富硒大米、莲子等远销大湾区,全村旅游年收入可达百万元以上。
泗水镇梅畲村“荷塘画卷”景致优美。
在平远,像梅畲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正不断涌现。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除了乡村新业态,平远的农业新业态也在蓬勃发展。
亚热带季风拂过绵延的海岸线,与平远的山脉河谷相遇,形成温暖湿润的气候。在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多种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它们各有别致的香气——橙香、药香、茶香、酒香……
平远脐橙,果实色泽橙红,果肉甜香四溢,是平远五大农业产业之首。每年的十一月,脐橙成熟,黄澄澄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一派丰收景象。当前,平远种植脐橙超5万亩、产值6.54亿元,是广东最大的脐橙生产和加工基地。
平远脐橙色泽橙红、个头饱满。谢伙荣 摄
走进平远县脐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充满了以“平远脐橙”为品牌的区域特色,该园区年育脐橙无毒种苗20万株、深加工生产线9套、年加工能力7.5万吨,辐射带动9267户农户。
平远出产的南药在南药界也是独树一帜。其中,梅片是代表之一。梅片树枝叶富含右旋龙脑(天然冰片),属于珍稀药材。在石正镇马山村,政府从2013年开始引进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农户种植梅片树,并出台免息补助政策,激发农户种植热情。华清园公司实行保护价收购,2022年新鲜枝叶收购价涨到1600元/吨。当前,马山村梅片树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000亩,每亩利润超2000元,吸引了很多外出农户返乡参与种植。
据悉,平远以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山旮旯的“绿叶子”华丽转身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金叶子”。目前,该县种植梅片树3.1万亩,产值达2.5亿元,为平远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资源盘活,乡村文化“焕新生”
古桥、古塔、古道、古楼……这里有听不完的客家故事、走不完的红色印迹。
作为客家先贤第一人程旼的故乡,平远享有“世界客都文化始祖地”的美誉,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迹众多;作为原中央苏区县,平远红色记忆鲜明、红色氛围浓厚,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成为平远乡村文化的重要部分。依托于丰厚的历史底蕴,平远充分统筹盘活各类资源,做好“红色+古色”文章,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生。
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正气凛然的红军元素,这里是平远县仁居镇仁居村。仁居镇是梅州四大古镇之一,仁居村为圩镇所在地。近年来,仁居村以古镇风情融合新农村建设,活化红色资源,放大“红色村”的党建示范效应,走突出红色、保护古色、倡导绿色的新路子。
仁居镇仁居村红色广场。谢进扬 摄
走进平远县红四军纪念馆,不仅可以读到丰富的史料,还能感受声光电互动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枪炮声、冲锋号、敌机呼啸……让人身临其境。该馆是广东首个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为主题的展馆,以丰富的图片和音像资料生动地再现了红四军进驻仁居、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场景,是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除了平远县红四军纪念馆,当地还将素庐、小树庐等典型中西合璧式客家围屋进行活化利用,积极开展“红色村”打造和圩镇改造。一是围绕红色主题和民国风情,改造提升圩镇街道、门店和民居等;二是以红军纪念园为核心,修缮“红色旧址·人文古迹”路,突出红色元素展示,打造红色长廊;三是将广东四大银行金库旧址、红四军第1纵队司令部旧址等一批古建筑串珠成链,沿线打造红色大道、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教育展馆等,促进红色文化和古镇文化共融共生。
平远县红四军纪念馆。谢进扬 摄
守住红色文化“精神灯塔”,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平远将红色资源融入乡村振兴之中,以仁居村为中心,把红色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推出“平远红色记忆景观廊道”旅游线路,将国道358线沿途的八尺镇角坑村、差干镇五指石景区、差干镇松溪河景区等景点串珠成链。
未来,平远将持续擦亮“红色古邑·故事小城”的品牌,深入挖掘红色底蕴,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积极探索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为乡村文旅业态带来新空间、新模式、新场景。
【记者】戴弯弯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