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海洋渔业绿色发展,“轻骑兵”精准服务出硬招_南方+_南方plus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作为当之无愧的海洋大户,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自1995年开始便一直稳坐冠军宝席,渔业产值也常年位居前列。但现有养殖模式基础设施薄弱、水处理设施缺乏等短板逐渐暴露,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日前,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培训活动在广东湛江举行,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黄建盛、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汤保贵、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3位“轻骑兵”专家围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等养殖户关切的要点重点,总结经验,分享技术,为全面实施水产绿色健康技术“五大行动”,落实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南方农村报 惠婷婷 拍摄

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

广阔海域养殖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

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是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的关键技术,是海水养殖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自2000年以来,我国深水网箱装备工程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长足进步。”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黄建盛介绍,深水网箱根据海区海况特点进行专业设计,最大限度保障养殖系统在自然环境中的安全,具有较高的科技属性、数字生产管理属性和现代装备拓展性,适合工业化养殖生产、工艺流程、过程控制,实现规模化养殖。

持续20多年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我国突破了深水网箱抗风浪关键技术。深水网箱数值模拟、物模试验、实物测试平台,为我国深水抗风浪网箱工程设计与制造奠定了理论基础。抗风浪、大容量、高效率、外海深海设施养殖模式,为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供了生产基础。深水抗风浪网箱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创制出适合我国海况养殖的国产化深水抗风浪网箱,使我国20~40 米水深海域成为设施养殖的重要场所。

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黄建盛

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黄建盛

从无到有,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在我国沿海已经建立,成为我国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黄建盛表示,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有3大技术要点。一是选择适合养殖的海域,一般在15~40米水深的半开放型海区,以泥沙质的平坦海区较好,海区要求潮流畅通。二是选择适宜的苗种,多以在当地水域条件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养殖技术成熟品种为养殖对象,目前我国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较为成熟的养殖种类有卵形鲳鲹、大黄鱼、军曹鱼、鮸鱼、鰤鱼等。三是科学的放养密度,根据深水网箱规格、养殖品种、养殖环境、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等因素作出综合评估,一般讲来,深水网箱的苗种放养密度以2~5kg/m3,最终养殖密20~30kg/m3较为宜。

“20年来,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在广东的实践与发展,丰富了我国海洋养殖工程科技的内涵,有效拓展了海水设施养殖空间。”黄建盛说。

展望未来,黄建盛建议,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应在养殖区域离岸化、网箱大型化、配套装备智能化、养殖生产规模化和产业链集约化等方面下功夫。“离岸养殖区域有利于提高养成鱼类品质、扩大网箱养殖规模、减轻环境压力,箱体向大型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单箱养殖容量、提高生产效率,配套装备智能化有利于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业水平,规模化养殖有利于降低成本、享受规模养殖红利,养殖产业链集约化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南方农村报 惠婷婷 拍摄

苗种短板制约海水鱼养殖产业

海洋牧场建设为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全国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排鱼前11位的鱼类中,8种在广东有规模化养殖,其中6种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广东海水鱼养殖成绩突出,但短板也较为显著。”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汤保贵指出,广东海水鱼养殖产业仍被“有苗无种”、苗种产业供应体系不完整、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小而散、省级良种场偏少等因素制约。

汤保贵表示,以海水鱼苗种产量为例,广东省海水鱼苗种产量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但产苗比不仅大幅落后于毗临的福建、海南,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海水鱼产业的苗种支撑能力不足。“湛江是“中国金鲳鱼之都”,也是石斑鱼养殖的主产区。但是与庞大的产业规模相比,苗种短板尤其明显。”

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对于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缓解近海养殖压力,改善近海生态环境,推动海水养殖业转型升级有重大实践意义。

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汤保贵

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汤保贵

今年3月,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召开,提出“疏近用远、生态发展”“陆海接力、岸海联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十六字路线图。汤保贵表示,前8个字为海洋牧场建设指明了方向,后8个字为海水鱼苗种产业发展明确了功能定位、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他说,海洋牧场建设,为海水鱼苗种产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新机遇。

汤保贵认为,接下来,一方面应强化顶层设计、开展区域协同,绘制广东海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另一方面,应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整合资源,建立省级海水鱼种业研究院及若干分中心,构建广东省海水鱼种业现代科技支撑体系。

同时,确定广东省海水鱼产业主导品种,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良种培育与产业振兴计划。

“除了金鲳、石斑鱼等产业主导品种外,还要加强区域特色品种的育种,比如黄鳍鲷、马友、蓝子鱼、金钱鱼等,以及面向深远海养殖、海洋牧场的金枪鱼、军曹鱼、鳘鱼、章红鱼、硇州族大黄鱼等的种业研究。”汤保贵表示,还应优先扶持粤西、粤东海水鱼种苗企业发展,优化海水鱼省级良种场布局,此外,加强渔业技术推广站-省级良种场-健康养殖示范场的良种推广体系建设。

南方农村报 惠婷婷 拍摄

绿色发展是渔业的大方向

多地区尾水治理新模式值得推广

养鱼先养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是水产养殖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指出,高强度开发、资源过度利用、尾水无序排放成为制约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产业亟需水质调控、尾水治理等技术模式。

谢骏表示,其科研团队在广东水产养殖主产区佛山、中山、惠州等地开展了长时间的实地检测,评估了水产养殖产排污情况。根据实地调研,针对不同养殖类型,他提出淡水集中连片池塘养殖、淡水分散型池塘养殖、海水高位池养殖、海水普通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工程化循环水养殖6大类14种尾水治理模式。

会上,他分享了包括三池二坝处理模式、高位池治理新模式、池塘岸基一体化设备尾水处理模式在内的几个值得推广的尾水治理模式。

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

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

“三池二坝处理模式在短期内可能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但可以在一定的基础上再改造再升级。”谢骏认为,三池二坝模式就像高考一样,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目前能够解决问题的模式。需要注意的是,为达到尾水处理最佳效果,沉淀池与生态净化池面积应尽可能大,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的比例约为45:5:50。曝气池的比列需要增加。

谢骏介绍,高位池尾水处理运行过程也曾遇到技术难题,由于尾水三级处理的过程延长了养殖场管理工人排污操作时间,工人会偷偷拔掉截污管道,问题十分棘手。“通过多次调研和沟通,‘驯化型生物絮团技术(藻菌工程体系)’结合尾水‘三池二坝’设施,解决了高位池处理排放的问题,产出提质,环境友好。”

值得注意的是,种植轮叶黑藻、旱地蕹菜、海马齿等植物,能较好达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作用。以轮叶黑藻为例,其根茎叶吸收和富集养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可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总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光合作用强,提高溶氧;吸收水中CO2 ,维持或提高pH。

本次培训由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办、湛江市水产推广中心站承办。会后,与会人员还前往湛江东海岛恒兴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湛江经纬实业深水网箱养殖基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

直播回放链接:

【记者】钟海芳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任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