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叶斑病”种类太多!搞明白了再防治_南方+_南方plus

香蕉叶斑病,在华南香蕉产区普遍发生,常见的有褐缘灰斑病、灰纹病和煤纹病,其中褐缘灰斑病最为严重。在病害流行年份,叶片受害面积为20%~40%,严重时达80%以上,病株产量减少,果实品质下降,严重时减产50%以上。

图片

今天我们从叶斑病的发病原因、危害症状、以及防治4个方面进行阐述,重点讲述如何开展高效防治,降低防效和生产成本,希望对广大香蕉种植户有帮助。

1.香蕉叶斑病的发病原因

香蕉叶斑病是叶部病害的总称,主要包括灰纹病、褐缘灰斑病、煤纹病等。它是一种多病原多循环病害,目前已知引起叶斑病的病原至少有20余种。

2.症状

褐缘灰斑病:最初在叶片上产生与叶脉平行

的褐色条斑, 随后病斑扩展为长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部灰色,周缘黑褐色,斑面着生稀疏的灰色霉状物。病斑多时会使叶片枯死。

图片

煤纹病:香蕉煤纹病又称暗褐斑病、暗斑病或小窦氏霉叶斑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华南蕉区。病斑多发生在叶的边缘,往往与灰纹病的病斑很相似,颇难区别。煤纹病斑多呈椭圆形、褐色,病斑上的轮纹明显,病斑背面长暗色的霉状物。

图片

香蕉灰纹病:香蕉灰纹病初期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大小不一的半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病斑,后发展成椭圆形且有轮纹的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周围晕圈橙黄色。

病斑扩展后与中脉平行的方向横向联结成大块状褐斑,病斑内的下方呈淡褐色,外有明显橙黄色似波浪形的黄晕,斑内略呈轮纹状,生有黑褐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受害呈暗褐斑,危害假茎则导致组织软化,结果期受害严重的假茎易折断。

图片

3.发病条件

叶斑病属真菌性病害,在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下易发生流行,尤其是台风暴雨后,叶片造成伤口多,发病更为严重。以密植、不除吸芽、土壤排水不良、蕉园四周杂草丛生、管理不周、偏施氮肥、通风条件差的蕉园发病最为常见。

图片

种植过密、低洼潮湿、排水不良和蕉园荒芜的,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在湿度高和温度适宜的4-9月份发生较为严重。海南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香蕉类最感病,粉蕉、大蕉较抗病。以雨季和每次台风暴雨过后为叶斑病暴发流行期。

香蕉叶斑病的发生和蔓延还和初侵染源有直接的关系,上一季香蕉叶斑病发生严重,田间管理不到位,病残体大量残留田间,同时越冬气候较温暖都是病原越冬的良好环境,也是香蕉叶斑病发生和侵染的基础。冬季极端气温的出现对香蕉生长极其不利,但是极端低温却会使残留在残体中的病原物大量死亡,大大减少来年香蕉叶斑病发生的侵染源,形成香蕉叶斑病的断层。

香蕉叶斑期从12片叶之后发病就趋于严重,一直可以到采收期间,均可发病。香蕉生长的后期,叶斑病的发生和蔓延呈减少趋势。

4.香蕉叶斑病的防治

目前,国内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主要有农业防治、抗病品种、化学药剂防治等,由于尚无抗叶斑病的香蕉品种, 施用化学药剂仍是主要方式。

在叶斑病上的防治方面,由于在香蕉的花蕾期和幼蕉期比较敏感,可以根据香蕉的生育期分为三个阶段:大苗期,抽蕾期-幼蕉期,套袋后。

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最为广泛使用的就是三唑类化合物的产品,而在实际的使用中三唑类的丙环唑对香蕉叶斑病又表现最好的效果。丙环唑吸收快、渗透力强,治疗作用明显,符合我们的用药习惯。但是在香蕉的抽蕾期-幼蕉期属于敏感时期,容易出现药害,所以避免在此时间使用。

5. 建议方案

大苗期成分:苯甲丙环唑、氟环唑

抽蕾期-套袋期成分:戊唑醇、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

套袋后成分:苯甲丙环唑、氟环唑

虽然香蕉叶斑病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密植,定期修除枯叶、除草和拔去多余吸芽,进行地面覆盖,保持园内通风透光。

(2)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香蕉抗病能力。

(3)旱季定期灌水,雨季注意排水,以促使植株旺盛生长,提高抗病力。

(4)冬季全面清除病枯叶和地面残叶并烧毁外,在生长季节也要及时切除病枯叶加以烧毁,减轻病害的发生。

6.总结

香蕉叶斑病是一种破坏性强、传播快的真菌性土传病害,防治比较困难。农民在冬季一定要做好清园,春季雨水多,湿度大,注意及时排涝和通风。

在病害发生前,大概3月份左右,就开始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对叶斑病进行预防,同时抓住防治关键期即发病初期,交替和复配使用不同杀菌剂,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来源】香蕉产业联盟、农财网香蕉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任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