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_南方+_南方plus

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大院,丁颖院士和黄耀祥院士的铜像矗立在院中央,眼神坚毅,透露着对水稻育种的热爱。他们,为广东乃至全国水稻育种奉献了一生。

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 院士塑像与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塑像

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 院士塑像与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塑像

如今,省农科院水稻所已经走过了115个年头,经丁颖和黄耀祥院士等几代广东水稻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研发、稻种资源收集保存利用、成果推广与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展示了“粤稻研究”的辉煌历史。

粤稻百年风华,都凝聚在一本名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发展史(1908-2020)》(简称《所史》)的书籍中。6月27日,省农科院水稻所将在广州召开以“粤稻百年路 科技保粮安”为主题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史发行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正式发行《所史》,与水稻界同仁一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助力中国种业振兴,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发展史(1908-2020)》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发展史(1908-2020)》

“多源合流”起源,奠定水稻所发展基础

省农科院水稻所缘起哪里?

是1930年丁颖教授创立的原中山大学稻作试验场?还是要追溯到1908年创办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

“一直存在‘争议’。”省农科院水稻所首席专家、研究员王丰介绍,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对省农科院水稻所的起源问题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其起源属于“多源合流”。

经《所史》编纂工作委员会考究查证,在1978年省农科院水稻所正式建制成立之前,无论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办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还是中山大学稻作试验场,抑或是后来的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粮食作物系,他们的发展都为省农科院水稻所的成立奠定了育种人才、品种资源、育种技术的基础。“可以说,他们都是省农科院水稻所的起源。”王丰说。

据了解,在追根溯源的同时,《所史》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21世纪以来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发展盛况,清晰地再现了省农科院水稻所一百多年来的变迁历史。

传承前辈精神,铸就水稻所育种文化

如果说“多源合流”为省农科院水稻所的成立打下了物质基础,那丁颖、黄耀祥等老一辈水稻科学家们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育种科学精神,为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发展注入了不朽的文化血脉。

“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教授

“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教授

“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以“学农、爱农、务农”为座右铭,创建了华南第一个稻作试验场,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千粒穗品系,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对水稻生产和稻作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半矮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

“半矮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

“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以“兴国为怀,‘两论’引路,构想实践,不断创新”为座右铭,不断开拓水稻育种新思路,忠于实践,敢于创新,不仅开创了一条水稻矮化育种的新途径,引领了第一次绿色革命,还构建了水稻生态育种技术体系。

他们用注重实践、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撰写广东水稻研发故事;他们为国育种的高尚情操、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是留给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宝贵“遗产”,也成为水稻科技创新发展的精神谱系。

奋斗百年征程,收获稻作科学辉煌成就

百余年来,传承着丁颖、黄耀祥等前辈们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省农科院水稻所人扎根稻田,为水稻育种奉献一生,在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研发、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1933年,“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院士利用“犀牛尾”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水稻新品种“中山1号”,并由此衍生出中山红、中山白、包选2号、包胎矮、钢枝占等华南地区当家品种,“中山1号”推广时间超过6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24亿亩。

广场矮

广场矮

1959年,以黄耀祥、黄继芳为首的水稻育种团队通过人工杂交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籼型矮秆高产品种广场矮,解决了当时农民渴望解决的水稻产量低且易倒伏问题。

在随后的几年内,省农科院水稻所迅速培育出珍珠矮、广解9号、广陆矮4号、广二矮等一大批早、中、迟不同熟期类型的矮秆高产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从而开创了水稻矮化育种的新途径,引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水稻矮化育种”成果也因此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黄耀祥院士在国际上被尊称为中国的“半矮秆水稻之父”。

推广面积最大的矮秆品种广陆矮4号

推广面积最大的矮秆品种广陆矮4号

超级稻品种金农丝苗

超级稻品种金农丝苗

据统计,在黄耀祥院士培育出60多个水稻品种中,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15个,其中广陆矮4号、珍珠矮和桂朝2号累计超过1亿亩。育成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8亿亩,增产稻谷845亿公斤,增加产值845亿元,成为农科效益之最。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彭惠普,柯苇,符福鸿,徐炎康,伍应运,缪若维,廖耀平、李传国、黄慧君、周少川、王丰、江奕君、梁世胡、何秀英、柳武革、刘传光等一批省农科院水稻所育种专家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育种家优良传统,在优质稻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方面潜心研究,育成一大批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在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好成效。

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品种黄华占

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品种黄华占

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品种粤禾丝苗

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品种粤禾丝苗

优质稻黄华占为当前全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高产品种五优308、泰优390先后连续多年成为全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三系杂交稻,丝苗型优质稻美香占2号、泰丰优208、泰优1002连续多届获国家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以及利用亲本天丰A、五丰A、荣丰A、泰丰A、广8A和广恢998、华占(合作育成)、五山丝苗、粤农丝苗组配的系列杂交稻品种在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为促进我国南方稻区水稻种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连续三届金奖品种美香占2号

连续三届金奖品种美香占2号

连续三届金奖品种泰丰优208

连续三届金奖品种泰丰优208

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品种泰优390

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品种泰优390

数据显示,自1978年实行品种审定制度以来,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通过国家级或省级审定的水稻品种超过1400个(次),其中主持和参与育成的超级稻品种25个(次),数量均位居全国水稻科研单位之首。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其中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的有41个,位居全国前列。

注:*为合作育成的品种

注:*为合作育成的品种

此外,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显示,在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6个籼型常规稻中,桂朝2号、广陆矮4号、双桂1号、黄华占等4个品种是由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另外2个籼稻品种含有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品种的血缘。可以说,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籼型常规稻品种或是“广东造”,或有“广东芯”,被业内称为“粤稻现象”,凸显了广东水稻育种对全国水稻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品种五优308

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品种五优308

同时,省农科院水稻所还研发出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和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等具有重要影响力且得到广泛应用的生产技术,为新中国粮食增产和解决人民吃饱饭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时代新作为,科技保粮安立新功

新时代、新征程,站在省农科院水稻所百年发展的历史节点上,6月27日,省农科院水稻所即将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史发行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省农科院水稻所人以丁颖、黄耀祥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精神为动力,笔耕不辍、奋斗不止,继续书写广东水稻更辉煌的篇章,为广东种业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力量。

届时,欢迎水稻领域专家、行业同仁参加,共同推动中国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少泽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