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孙:科技创新破解“谁来割胶”难题_南方+_南方plus

受访者供图

5月20日,中国国际热带产业大会暨第七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平行论坛之一:国际热作科企对话会(下称“对话会”)在茂名熹龙国际大酒店举行。

会上,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华孙作《天然橡胶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的报告。

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华孙

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华孙

云南是我国天然橡胶最大产区

天然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之一,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在高端制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020年,天然橡胶被列入30种关键材料清单中,仅次于金属钨、铬,位列第三,可见其经济重要性。

会上,黄华孙介绍了世界橡胶产业生产情况及中国橡胶产业布局。1952年1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在华南地区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重大决策,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正式成立,海南开始了大规模的开荒垦殖,建成中国第一个天然橡胶基地,开启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高速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天然橡胶生产主要集中于云南、海南和广东三省,其中云南是最大产区。2022年种植面积1682万亩,产量85.6万吨,是世界第四大植胶国和第五大产胶国。

中国橡胶种植面积与产能不断提升,得益于各类机构与农垦国有企业形成良好的生产与科研协作关系,黄华孙介绍:“1982年,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99年,橡胶树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制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植胶业的三次跨越式发展,使得我国从植胶空白国跃升为世界植胶大国。

黄华孙指出:“我国天然橡胶单产曾一度赶超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亩产达到87公斤。但由于我国橡胶主栽区常年受台风、低温等不利条件的影响,加上胶价的持续低迷,甚至成本倒挂,产业信心不足,积极性受挫,投入减少,管理水平下降,胶园弃管弃割,近年来单产水平持续下滑。21世纪以来,我国年天然橡胶消费量逐年快速增加,国内产量/消费量占比快速下降,近年已不足15%。”中国橡胶产业面临困境。

 科技创新引领天然橡胶产业升级

值得欣喜的是,近几年产业技术研究成果显著,天然橡胶产业面临的困境有望得到解决。

在丰富品种结构方面,研发出了热研8-79、热垦628等新品种。热研8-79第六割年株产干胶可超过10kg,早熟高产特性表现明显;热垦628生长速度快,常规管理6年即可达到开标准,产量表现优异,适于发展林下间作。云南热作所也选育出了云研73-46等一些抗寒高产新品种。黄华孙还强调,“为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我国天然橡胶自育种源不断提升,自育良种从本世纪初的5%提升到30%以上。”

新型种植材料研究成效显著,体胚苗规模化繁殖技术得到突破,繁育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在海南、广东、云南示范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在病害防治方面,研发优化死皮防控技术,轻度死皮控制效果明显,复割后割线可持续性产胶,复割率在30%以上。

在天然橡胶生产中,割胶劳动强度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黄华孙也给出了具体建议:“省工高效割胶技术研发使得劳动效益显著提高,对中幼龄胶树(20割龄下)和老年树(20割龄上)分别开展低频、超低频割胶技术和气刺短线割胶,人均割株数提高,胶园增产、胶工增收明显。同时,电动割胶装备取得新突破,往复式、旋切式等割胶机械的应用,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为‘谁来割胶’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

为应对胶价持续走低,生产成本倒挂等问题,黄华孙认为,应该大力引导种植企业发展胶园立体种植、复合种养,开展多功能分类经营,增加非胶产出,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同时,新型种植模式前景广阔,胶园长周期间作模式,可以提高胶园土地利用率50%以上。同时,积极发展高端制造,可明显提高产品附加值。

橡胶园碳汇价值巨大,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可带来生态经济双收益。黄华孙表示:“胶园的植物多样性丰富,橡胶林碳汇功能巨大,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热区优质的碳汇来源。”

受访者供图

对于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思路,黄华孙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一是要加快老残胶园更新,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的灵活性;二是加强采收胶技术及机械研发应用,提高生产效益,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储备;三是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拓展天然橡胶市场领域,增加市场用胶需求;四是拓展森林价值的开发利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五是强化天然橡胶科技创新,为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原动力。”

【作者】陈潇燕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