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端得牢!我国粮食生产十九连丰,下一步怎么干?_南方+_南方plus

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有关情况。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其中,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粮食市场运行平稳,始终保持了充足供应;粮食流通高效顺畅,全国标准粮食仓房完好仓容近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将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安全重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切实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保持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依法治理水平,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浪费。

本次新闻发布会同步直播

本次新闻发布会同步直播

粮食安全保障实现“三个更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了“三个更强”。

一是生产保障能力更强。目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粮食生产基础将更加坚实。

二是供应保障能力更强,政府储备粮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和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储备已经达到15天以上;各类粮食企业库存处于较高水平,部分企业商品库存较前些年明显增加,再加上农户手中存粮,全社会储粮层次更加丰富,保障更加有力。

三是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更强,各类企业年均收购粮食8000亿斤左右,有效维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政策性粮食投放精准有序,较好满足了企业用粮需求;各地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和工作机制,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和粮食应急保障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今后将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保持市场总体平稳,精心组织粮食收购,加强储备吞吐调节,健全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

我国粮食质量情况整体良好

粮食质量安全事关每个人。从2006年开始,每年政府相关部门都会在组织收购和储存环节对粮食质量进行风险监测。“相关结果显示,我国粮食质量整体情况良好,不管是收的环节还是储的环节,总体情况是安全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说。

黄炜强调,“被污染的粮食绝对不容许进入口粮市场,这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一条红线。”通过将监测关口前移,严格质量检验,坚决分类处置,加强党政责任落实等四大举措强化粮食质量安全。

据了解,我国在收购环节开展质量和食品安全指标监测,每年采集全样品数超过7万份,及时掌握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状况,提前主动掌握被污染粮食的粮情,为第一时间处置争取工作主动。

近年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在检验技术、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提升1500余个分布在全国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和化验检验室的功能,累计增加检验参数2.9万个,月均检验样品数量增加2.6万个,为把好粮食入库关、出库关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储粮技术达世界较先进水平

科学储粮、科技保粮是确保粮食数量、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切实管好大国粮仓的应有之义。

黄炜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储粮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仓储正在由“安全储粮”“绿色优储”高质量发展阶段跃升。

目前,我国应用的储粮技术有六个。一是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技术,是国有粮库储存粮食的标配。二是控温储粮技术,目前全国应用控温储粮技术的仓容已超过1亿吨。三是气调储粮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全国仓容有3500万吨。四是横向通风技术。五是信息化技术。六是虫霉防治技术。

2022年我国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扩种大豆油料、实施种业振兴等作出专门安排,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大豆供应综合保障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据了解,我国大豆市场供应有国产和进口两个来源渠道,两者在功能用途、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等方面都有一定区别。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做豆制品、豆浆、豆腐等,年消费量在1300-1500万吨,国内产量完全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进口大豆主要用作榨油和饲用,榨油以后的豆粕用作饲料生产原料。总体来看,当前国产大豆供应充足,进口大豆粮源充足,市场购销总体平稳。

从国内看,2022年我国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超过2000万吨,满足食用消费后还有500万吨左右节余,市场供应有充分保障。

从进口看,全球大豆供求关系比较宽松。有关国际机构预测,2022/23年度全球大豆产量约3.7亿吨,创历史新高;消费量3.66亿吨,产消结余300多万吨,为我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满足国内消费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市场购销看,秋豆上市后,收购工作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势头。3月底大豆旺季收购工作就结束了,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新豆418万吨,同比增加171万吨。同时,前期有关部门在黑龙江、内蒙古大豆主产区启动了新季国产大豆收购工作,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

为增强大豆消费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扩产能,提高国产大豆生产水平和供给能力;促加工,优化产业布局;稳进口,加强国际合作等。

小麦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连续提高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介绍,我国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已连续三年提高,早籼稻连续四年提高,之前中晚籼稻也连续三年提高。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是每斤1.17元,早籼稻1.26元,均比上年提高2分钱,中晚籼稻1.29元、粳稻1.31元和上年持平。

卢景波表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交织叠加,国际粮食市场频繁大幅波动。为了稳定口粮生产,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国家有关部门综合考虑粮食的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适当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护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种粮利益,坚定农民的种粮信心,促进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供应稳定和市场平稳运行。”卢景波说。

今后,我国还将认真贯彻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批复在符合条件地区启动托市收购,加强对有关地方和企业的督促指导,进一步发挥好政策的托底作用,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据介绍,多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最低收购价政策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从2004年开始国家陆续在主产区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效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预计新小麦开秤后价格将保持平稳

当前,油菜籽、小麦即将从南向北陆续收获。夏粮收购是全年粮食收购的首战,对做好全年粮食收购工作至关重要。

丛亮表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会同相关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切实把夏粮收购摆在突出位置,精心组织开展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持续为农为企做好服务工作,严格粮食流通执法监管,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夏粮收购各项工作。

据介绍,去年以来,地区冲突、极端天气、资本炒作等多重因素,导致国际小麦市场持续震荡运行,国内小麦连年丰收,产需平衡有余,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口粮绝对安全,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目前调度情况看,今年小麦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目前长势较好,有望再获丰收,预计新小麦开秤后价格将保持平稳态势。“目前看,小麦、早籼稻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预计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不大。”从亮说。

同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加强市场监测,会同有关方面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切实发挥政策托底作用,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

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

近年来,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的现实考验,给全社会上了一堂深刻的“警示课”,再次凸显了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记者获悉,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全链条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到2022年底,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584家、应急储运企业4846家、应急配送中心3542家、应急供应网点56495个。应急加工能力每天可达到164万吨,能满足全国人民2天的需要。

当前,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完备,应急保障资源布局还不平衡,现有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有效利用还不够充分,仍要努力构建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广、管理精、调运快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健全粮食应急体系,补齐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短板。

粮食安全从增产减损两端发力

黄炜表示,为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粮食收购环节,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农民收获粮食时提供清理、干燥、储存等服务,推广使用近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按照要求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现在降到2%以内。

当前,应对节粮减损主要推广应用“四合一”储粮、气调储粮、控温储粮等相关技术,改善储存条件和储存粮食质量,减少坏粮损失。新技术应用后,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降到1%以内。运输环节开发应用铁水联运接卸、运输专用车、散粮物流装具等技术装备,减少粮食运输损耗。

黄炜介绍,粮食从原粮到成品粮有一个加工过程。这几年市场存在过度加工的情况,这对人体需要的营养是一种损失。针对这一问题,加大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力度,升级改造加工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油料损失和消耗,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同时重点抓好粮食加工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按照保粮食安全、保食品安全,特别是保人民健康的角度制定科学加工标准,通过标准引导整个社会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

此外,将结合“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性、综合性的活动,持续不断开展粮食节约减损、爱粮节粮、营养健康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增强老百姓自觉节约粮食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粮食安全责任党政同责新办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作出部署和安排。

为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国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有关制度文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明确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基础上,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的情况进行年度考核。

目前,压实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有关办法已经出台。在考核中将突出责任细化、系统观念、考核重点、激励约束四个重点。

卢景波强调,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种植结构调整等重点事项,设置“一票否决”项,明确考核“红线”,守住安全底线。

强化粮食流通全链条监管

2021年4月,《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施行以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即组织开展了全国粮食流通“亮剑”专项执法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粮食流通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有力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为进一步巩固放大工作成效,全力配合做好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有关部署要求,今年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强监管严执法重处罚行动年”活动,推动粮食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卢景波表示,今后将加大力度,强化粮食流通全链条监管,聚焦粮食流通重点环节和收购高峰等关键节点。并创新方式,提升监管效能。同时严查快处,保持严管重罚高压态势。

优质粮食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坚持将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粮食产业为关键点和切入点,推动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一方面,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积极拓展粮食产业发展空间。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积极探索以粮食产业链优势端带动向上下游延伸,因地制宜补短板、强弱项,挖掘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条的增值潜力。如安徽省阜南县以发展优质小麦产业为切入口,推动订单农业从35万亩拓展到60万亩,每亩助农增收200元以上。

另一方面,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树立优粮优价导向,构建小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小农户应对风险能力,让农民更多分享粮食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浙江省湖州市,依托粮食储备资源,完善“加工企业+国家粮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作收粮,共享储粮。

从亮表示,今后将进一步调动各地政府发展现代粮食产业积极性,激发全链条市场主体的活力,探索粮食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和示范样板,加大宣传推广复制力度,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记者】戴甜甜

【来源】南方农村报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叶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