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温铁军对话——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大家谈”学术沙龙成功举办_南方+_南方plus

学术沙龙现场


4月27日,由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指导,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政策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共同主办的“乡村振兴大家谈”系列学术沙龙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圆满结束。本期沙龙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县域经济”为主题,特邀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担任主旨演讲嘉宾,与在场师生分享他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县域经济的理解以及对新型县域经济的思考。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博士刘付启荣,阳江市阳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家新,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治菊等出席沙龙并参与圆桌对话。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志才主持沙龙并致辞。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数量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贺建风主持圆桌对话环节。


沙龙现场座无虚席,部分同学站着听完了全程


学生拿书排队找温铁军教授签名


这场沙龙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轰动,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来自各大高校的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国内知名文旅企业和数字科技企业的企业代表,基层政府部门的干部代表和华南理工大学师生共计四百余人到达现场。沙龙开始前,学生纷纷拿书排队找温铁军教授签名,活动现场秒变大型学术追“星”现场。

吴志才教授主持沙龙并进行开场致辞


沙龙开始前,吴志才教授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介绍了“乡村振兴大家谈”系列学术沙龙的基本情况,对温铁军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期待来自越来越多跨学科、多领域的学术“大家“走入华园,走进“乡村振兴大家谈”这个平台,畅所欲言,深入研讨乡村的未来可能性,启发思想,凝聚共识,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温铁军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温铁军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学术沙龙上,温铁军教授做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县域经济”的主旨演讲。他首先从历史视角出发剖析了县域的基本概念,指出需要从地理单元、行政区划、国家治理等多个层面来理解县域。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对县域经济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理解,也需要透过历史视野来找到逻辑起点才能解释。具体而言,他按照“宏观层面的经济波动-中观层面的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微观层面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基本思路,指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起点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集体化的工业化路径中引进西方的设备和技术并成为了债务国。为了应对高债务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出口创汇、偿还外债,从而推动了不同地方农业类的以产业特色为内涵的县域经济的发展。这种县域经济是典型的内需拉动式的,造就了80年代中期农村乡镇企业的繁荣。“三农”问题提出后,新型县域经济以“中小企业+城镇化”为核心。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全球生产过剩、贸易过剩、资本过剩、金融过剩等和输入型通缩叠加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强调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发展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为内涵的新型县域经济。

互动交流环节,学生纷纷举手提问


温铁军教授回答学生们的问题

温铁军教授回答学生们的问题

温铁军教授在主旨分享结束后与在场师生展开了互动交流。现场学生纷纷举手提问,温铁军教授回答了四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对于“如何在研究中寻找经验起点”的问题,他指出,在研究中要拨开约定俗成的说法,敢于质疑固有观念,将研究的起点向前延伸。对于“旅游在新型县域经济中扮演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他认为,旅游是发展新型县域经济的重要来源,但是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三变改革”,把产业留在县域,让农民分享产业县域化的收益,推动空间生态资源的整权性和公共性。对于“如何解决国家鼓励开荒但是农村人口外流的现实矛盾”的问题,他指出,一方面要扭转观念,把狭隘的粮食安全观调整成为了大食物安全体系,另一方面要引进人才,鼓励市民下乡与农民联合创业。对于“如何把讲座内容和个人生活结合起来”的问题,他强调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参与到大学生下乡的相关组织中去,参与到真正的实践中去。

圆桌对话环节

圆桌对话环节


贺建风教授主持圆桌对话环节

贺建风教授主持圆桌对话环节


圆桌对话环节,贺建风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县域经济”提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温铁军教授、刘付启荣、黄家新县长、谢治菊教授等业内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域的实践者从“三农”先进案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口帮扶政策、乡村振兴实践等不同视角、多个维度为如何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完善产业体系,破除发展制约因素,并建设中国现代乡村等系列问题分享真知灼见。


温铁军教授回答圆桌问题

温铁军教授回答圆桌问题


温铁军教授以浙江为案例,介绍了浙江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他指出,浙西山区面向整个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全面开放,向市民开放,市民下乡与农民联合创业把浙西山区相对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冷凉气候带填满,重塑资源资产和环境资产,形成分布式、开放式的乡村旅游,吸引有一定收入品位的市民,实现高净值消费,建立新业态。同时,有目的地把国家投入县域的基本建设,变成导流的基本建设,进而在分布式消费中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态势。


刘付启荣回答圆桌问题


刘付启荣从自己的具体工作经验出发指出,广东省确立了党管"三农"工作新体制,实施超常规的"人地钱"保障举措,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也大有可为。在此基础上,他围绕广东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乡村振兴用地问题、人畜粪便处理问题、农业技术“卡脖子”问题、农村规划问题、农房管控风貌提升以及乡村振兴的人才储备等多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强调要切实关注农业发展目标、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民发展诉求,认真重视、久久为功,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黄家新县长回答圆桌问题

黄家新县长回答圆桌问题


黄家新县长结合阳西县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及具体做法进行了分享。他认为阳西县的乡村振兴工作主要表现有三方面特色第一是高位推动,以全局视角做好统筹规划、谋篇布局。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在规划引领下形成了以县委班子下沉乡镇、乡镇班子下沉村委会,村委会班子下沉村民的三级运作机制,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第二是产业带动。重点形成以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建材、海洋产业等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并以预制菜产业发展为契机,搭建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推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三是上下联动,重点发挥上层领导推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农带农带动,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最后,他建议广大青年学子到广阔乡村去,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与力量,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谢治菊教授回答圆桌问题


谢治菊教授在分享过程中梳理了东西部协作的发展过程。同时,她将结对帮扶的类型细分为横向帮扶、纵向帮扶和网络交叉帮扶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帮扶最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形成一个全国统一大市场;第二,促进共同富裕。第三,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未来如何发力的问题,她认为结对帮扶的重点是产业帮扶。因为产业可以带动就业,同时可以带动消费。因此,产业帮扶未来最迫切的是实现产业梯度的有效转移。她强调,过去的产业帮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帮扶,虽然有梯度转移,但转移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未来的产业帮扶,应该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与社会参与”,只有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帮扶,这样的梯度转移才能真正形成,且更加持久。


现场出席沙龙的嘉宾还有: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刘俊,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员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副院长、教授李沐纯。

【记者】樊静东 王猛

【通讯员】何倩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