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系列报道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加快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民工就业问题。如何稳定或者增加农民工就业?如何维护好农民工就业权益?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在接受南方农村报采访时指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维护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是对过去“一刀切”式的清退政策的修正,维护农民工尤其是超龄农民工群体稳定就业,关系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对助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超龄农民工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地指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文件再次将农民工就业提到重要位置。
“农民工的背后就是农民,只有保障农民工就业,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吕德文看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农民工就业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全局和亿万农民福祉。此外,农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相当大比例,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性不然而喻。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的一代农民工正加速老去。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2亿人,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27.3%,比上一年提高0.9个百分点,约为7985万人。
开年复工复产,多地启动农民工务工专列。新华社图片
吕德文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一代农民工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就是为了完成财富积累,放弃了进城的希望。二代、三代农民工不单单为了赚钱,也要参与城市生活,进行生活的城市化。因此才出现大量年轻人宁愿送外卖而不愿意进组装工厂和建筑工地的现象。“泥工、瓦工这些熟练的农民工多为五六十岁,在建筑经验、技术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这种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吕德文说。
吕德文还强调,建筑用工跟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用工制度有本质的差别。建筑工地多采用的是包工制,且用工方式多是临时性的,所以需要灵活就业人员。他强调,农民工从事的很多工作,具有临时性、季节性和不固定性特点,有些用工单位也喜欢用这些灵活用工人员。从社会学角度讲,这种用工形态上是非常正常的。
“清退令”不切实际、不具合理性
2022年3月18日,一则关于“建筑业清退超龄农民工”的报道引发关注,并冲上了当天的微博热搜榜首。报道称,如今施工现场已经难寻60岁以上的农民工,甚至超过55岁的都极少。包括上海、天津、深圳等全国多地已发文,对建筑企业招录和使用超龄农民工作出管理和限制。
吕德文认为,各地出台的建筑业“清退令”从制度规定上来看,有一定的政策依据。“但是从我们的调研角度来讲,其实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以建筑工为例,他指出,超龄农民建筑工是用工市场供需双方长期磨合匹配的一个结果,所以有非常强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相比2015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在达到6188万人的峰值,到2020年萎缩到5226万人,五年时间降幅15.5%。
建筑工人在工地忙碌。新华社图片
现实中,“清退令”执行起来并不理想。吕德文认为,面对超龄农民工强烈的打工意愿,用工方又难以招到青壮年的农民工,甚至出现“用工荒”。因此,工地上很多超龄农民工,是建筑业的潜规则。
用工安全是不少地方出台“清退令”的重要原因。吕德文在调研时发现,年龄是建筑用工市场出现安全事故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安全规范,操作规范这些流程有没有做到位。”换言之,就是建筑企业在劳动管理和企业管理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投入是否足够。对于企业来讲,每一个环节做到位都属于企业经营的一部分成本。
在他看来,提高工地安全性,并不一定需要清退超龄农民工。如果担心安全问题,可以改进管理规范和基本安全设施。如果担心劳动权益纠纷,需要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政策执行环境等。
超龄务工实际是为老有所依
对于大多数一代农民工而言,“走一步看一步”是基本策略。
吕德文调研发现,相当部分的第一代农民工已经到了五六十岁应该“退休”的年龄,但他们仍然没有返乡养老的打算,而是继续在对年龄要求还不是特别严格的地方务工。原因是,他们普遍面临“上有老、下有小”局面,一方面要为子女进城做好支援,另一方面还要奉养已到高龄的父母,此外还要为将来自己的养老做好储蓄准备。
“当子女在城市立足以后,他们才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生活。家庭条件差的,‘超龄’也得务工,为自己养老留点积蓄。家庭条件还可以的,就可以较早谋划自己的退路,在乡间盖上房子,提高养老质量。”吕德文说。
如何维护超龄农民工的就业权益,让他们老有所依?吕德文建议,地方政府一方面要瞄准农民工就业的供需对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同时,制定的政策不能“一刀切”,即不能设置就业的年龄门槛,将超龄农民工拒之门外;从企业角度来看,要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比如要符合每个城市最低用工工资标准。“但是总体上来讲,地方政府应该做好产业规划,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这才是关键。”吕德文说。
【策划】严亮 洪继宇 王伟正
【统筹】苏晓璇 段凤桂 肖婉琦
【记者】赵继林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