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雄狮随春起舞,千年非遗技艺唤醒岭南年味 | 新春走基层_南方plus_南方+

舞狮,又称“醒狮”,在广东地区传承已超千年,是逢年过节必备的“春戏”。时隔三年,舞狮锣鼓又在岭南响起,传递春的消息。而舞狮底下的一张张年轻面孔,也昭示着这项古老传统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清晨,爆竹声零星响起,铁门徐徐拉开,偌大的舞狮训练场走进一群少男少女。他们换上练功服、取下狮子头、摆好鼓锣镲,准备开始操练。春节已至,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的小伙们依旧在演出空隙“加钟”集训,磨合默契,继续备战接下来的连场新春舞狮大戏。

(狮头里的少年,时长共2分28秒)

舞狮有南北之分,中山舞狮属南狮派别,注重写意,主要表现狮子形象的昂扬威猛,需将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

2006年,广东醒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新春醒狮表演和各类比赛再度变得活跃,这项历久弥新的“非遗”文化活动,也迎来了新一批新鲜血液。

狮吼

春节大戏热闹回归

“抓紧训练!春节的表演如果失误,出糗的是你们自己!”空旷的训练场内,一声浑厚的嗓音响彻屋顶。黄坤豪看见东倒西歪的队员,皱了皱眉头,用力地拍了拍手,示意他们抓紧练习动作。

22岁的黄坤豪不是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中最年长的,但却是现役中执教时间最长的。他12岁开始练习舞狮,18岁至今一直担任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教练一职。

年轻的舞狮“教头”黄坤豪

年轻的舞狮“教头”黄坤豪

醒狮,是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醒狮文化在广东已流传千年之久。过去,舞狮曾是武馆用于比武的形式之一,随着舞狮文化的不断发展赓续,舞狮逐渐成为庆贺喜事的表演节目,在农历春节前后最为兴盛。

舞狮分狮头、狮尾、鼓、锣、镲等位置,在表演中,狮头为“总指挥长”。作为龙狮协会的教练,黄坤豪能胜任所有位置。究其缘由,黄坤豪说,不仅单纯因为喜欢,更在于家庭影响。

黄坤豪的爷爷是位舞狮人。黄坤豪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他年幼时在家中经常会翻看一些老物件,渐渐地受到爷爷的熏陶,开始对舞狮产生好奇,再到对舞狮产生喜爱,最后走上了职业教练的道路。起初,黄坤豪并没有得到家里人的支持:“在一般人看来,舞狮是个不太正经的职业,像‘帮会’‘混混’一样。”

诚如黄坤豪所说,多数家长并不支持小孩学习舞狮:招式太危险、训练太辛苦、舞狮“不正经”,没有多少家庭肯送自己的小孩从小吃苦练舞狮,以舞狮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冲击。加之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民俗活动、比赛大幅减少,本应在春节期间大放异彩的舞狮颇有“销声匿迹”的迹象。以2022年为例,该协会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比赛不过20来场,与疫情前相比锐减五成以上。

黄坤豪在指导队员训练

黄坤豪在指导队员训练

好在2022年12月后,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也恢复了疫情前的热闹,黄坤豪和队员们逐渐忙碌了起来。“很多队员是新加入进来的,部分老队员也有点手生。为了新春演出,我们一直在抓紧找回表演状态,”黄坤豪说,新形势带来的新机遇,为他继续传承这份舞狮梦打了一支“强心针”,“可能这就是天注定吧”。

狮舞

功力并非一蹴而就

异于常人的进步速度,让黄坤豪脱颖而出,站上了越来越大的舞台。从队员转变到教练,黄坤豪要掌握的不仅是表演动作,还有技术要领、理论知识。如今,在黄坤豪的带动下,越来越多舞狮人加入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一同带领众多“新进生”弘扬舞狮文化。

扎马步,练实基本功

扎马步,练实基本功

“双腿下蹲,开始扎马步!计时3分钟,一个人打晃,所有人加30秒!”闻声看去,领着20多名队员练醒狮基本功的,竟是一位面目清秀的女生。训练刚开始,梁嘉丽就给队员们来了个“下马威”。梁嘉丽是同辈人里的醒狮“元老”,2001年,她被选入当时全国唯一一支纯女子高桩狮队,成为佛山女子舞狮队的一员。几年前,梁嘉丽回到老家中山,加入当地的龙狮协会,由台前转向幕后工作,也尝试着从队员转型教练。

梁嘉丽

梁嘉丽

“醒狮讲求定力,扎马步是一切动作的基础。”梁嘉丽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日常训练中,扎马步是规定动作,也是每个舞狮人的必修课。因为登高桩、采青是舞狮表演的固定节目,因此扎马步、俯卧撑等体能训练极为重要。“一个动作练不熟,就要千百次的重复;一个走位走不顺,就要千百次的训练。”20多年的从艺经验告诉梁嘉丽,刻苦练习,熟记动作和走位是舞狮的基础,没有这些基本功,很难有新的突破。

舞狮的文化内涵不断更迭,但一招一式的基本功依旧如初。在一众男生面孔中,一位“假小子”格外引人注目。就读于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的孙丽仪是位高二学生,刚加入龙狮协会2个多月。这段时间,她正跟着梁嘉丽练习收脚。

梁嘉丽(后)正在指导孙丽仪(前)练习收脚

梁嘉丽(后)正在指导孙丽仪(前)练习收脚

“在舞狮里,双腿、单腿、坐头、夹腰等动作都需要收脚,练好以后狮尾举起狮头时就会更轻松。”孙丽仪说,收脚的动作看似简单,却很考验臀部、脚部和腰部的力量。在练习后期,还要举着10多斤狮头同步练习臂力,“腿要定得住,才能把动作做标准”。

张国涛与孙丽仪同为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的学生。热身和体能训练结束后,张国涛就与搭档一起开始练习跳木凳。春节气温不高,但拼命的张国涛依旧汗如雨下。张国涛个子小,身材轻盈,在舞狮中有着明显优势:控制狮头时更为灵活,狮尾搭档托举时无需花费太大力气。但这也给张国涛的训练带来挑战:手臂不够有力,舞狮神态、身法不够灵动。对张国涛来说,除了刻苦练习,别无他法。

舞狮上高桩

舞狮上高桩

2022年11月12日,张国涛在社交平台发了条视频,文案是“第一次爬高桩,有点小失误”。提及此,张国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拍那条短视频当天,自己已练到哭了,一站到桩上就两腿发软,“到现在都很少上去”。张国涛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每次训练时看到师兄们在高桩上来去自如,他都很羡慕很佩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他们那样。

有了目标,张国涛正在往登高桩的方向使劲冲。休息时间,张国涛和搭档并没有闲着,他们拿着竹架狮继续舞动,练习身位和动作。“狮形和动作能表现出狮子的喜怒哀乐,现在我离‘狮人合一’还差点意思。”张国涛说,只有在地面练熟舞狮的动作后,上桩时才能专注脚下的舞步。

张国涛正在练习舞狮

张国涛正在练习舞狮

在龙狮协会,和张国涛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十多个。他们或来自各自所在学校的龙狮社团,或是被张国涛吸引带来一起玩的。而这些小伙子们身上的韧劲、冲劲,是旁人无法想象的。“登高桩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总有一天,我们也能站上去。”一位年轻的舞狮“练习生”说。

狮弦

在传承中活化创新

早上的训练告一段落,孙伟文就赶忙跑去不远处的一家茶饮店。孙伟文不仅是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的一员,还是一家茶饮店的老板。孙伟文准备请协会的师兄们来舞一场,这会正要拿几杯喝的送回去。

孙伟文

孙伟文

孙伟文不及张国涛这样的后生,有练舞狮的冲劲,也不及梁嘉丽和黄坤豪,有多年“摸爬滚打”于舞狮的经验,但古老而传统的舞狮文化在孙伟文手中被玩出了新花样。在他看来,舞狮不应该只停留在表演和比赛,舞狮的精神、招式乃至文化内涵都早已融入到每个舞狮人的生活。既然如此,何不继续向前探索,让舞狮这一非遗文化在全新的设计和理念下摇身一变,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潮玩”?

走进孙伟文主理的茶饮店,舞狮元素随处可见:店内墙上,高悬着中山濠头金记龙狮团和忠胜龙狮团赠送的狮头;玻璃上,是学产品设计的孙伟文一笔一画勾勒出来的蓝色狮头;墙壁上张贴的海报和宣传单上,舞狮元素更比比皆是。孙伟文说,舞狮技术没有其他队员优秀,索性就从自己擅长的地方入手,帮助中山舞狮发扬光大。

除了日常的舞狮训练,孙伟文还在忙活着设计一批融合春节和中山舞狮的新杯套和红包,“给春节增添点年味儿”。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孙伟文看来,舞狮代表的是年轻人追求突破,勇于创新的火热内心,是胸腔的一团火,在熊熊燃烧。

舞狮文化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深入,人们惊喜地发现,像舞狮这样与春节等节日相关的传统文化项目,正在不断焕发新生机。以孙伟文为代表的“新匠人”,成为新生代非遗和民俗文化的“守艺人”,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活化、传承、创新,让中山舞狮搭上文创、直播、短视频的“快车”,在一众文化洪流中不断“破圈”,向上生长。

如今,传统的文化记忆正被赋予当代的审美内涵,碰撞出新火花,越来越多的“00后”苦学技艺,力求创新,让传统文化活动和项目重回现代生活。而随着新春钟声的敲响,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的小伙子们继续披挂上阵,为中山各镇带来一出出新好戏。

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内,队员正在为舞狮配乐

中山市三角镇龙狮协会内,队员正在为舞狮配乐

下午,为期3个小时的训练即将开始,穿着练功服的小伙子们又将迎来新的考验。

【记者】梁煜 郑展能

【摄影】柯学潜

【视频】谢进扬

【设计】梁罗娜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冼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