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色泽翠绿、个头饱满的苦瓜挂在藤蔓上,生机盎然;仓库里,工人们正打包辣椒,红红的辣椒铺满地,为四周增添满满活力;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辣椒香;田埂旁,高标准农田施工建设正如火如荼……冬日的高州大地十分热闹,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新气象。
冬种、采摘、加工、覆膜……秋收之后,高州全力抓好冬种生产工作,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让土地忙起来,让农民动起来,让机器转起来,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不断档。
沙田镇冬种基地,生机盎然。
稳供给,冬种蔬菜畅销
12月的泗水镇车来车往,货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又满载瓜菜而去。泗水镇是高州最早种植北运菜的乡镇之一,也是全国菜篮子工程南方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茂名市北运菜生产第一镇,被省评为“北运菜生产专业镇”。该镇有十几个购销市场,每年冬种蔬菜上市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到此采购,将蔬菜销往北方市场。据统计,今年泗水镇四季豆亩产值超8700元。
收购点内,工人正在给蔬菜称重。
目前,高州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省级“菜篮子”基地5个,市级以上蔬菜种植相关龙头企业5家、市级以上蔬菜种植相关农民合作示范社21家。
除了绿油油的蔬菜外,市场上还摆满了红彤彤的圣女果。今年圣女果价格喜人,收购价超4元/斤,农民增收有盼头。石仔岭街道善氹村富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去年开始种植千禧圣女果,现在已经扩大到200多亩,负责人苏元令介绍,今年亩产约5000—6000斤,预计总收入将达到500多万元。
刚刚采摘下来的圣女果(图源:高州融媒)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高州鼓励农户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科学布局调节瓜菜种植结构,农民收入增加,产品供应稳定。随着一个个大棚成功落地,一包包蔬菜运往北方,高州农业产业正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2022广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高州市农林牧渔产值居全省县级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广东农业第一县。
活资源,向时间要效益
最近,沙田镇高州龙眼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加工场内,忙得热火朝天。不过,他们并不是在加工荔枝、龙眼,而是一袋袋的辣椒。
高州市燊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焱宗告诉记者,公司从11月底开始收购辣椒进行加工,目前已经加工了70多万斤,预计可以持续到春节期间,加工总量将达到100多万斤。他介绍,辣椒加工的比例约为5:1。“春节之后会考虑加工南药。”朱焱宗说。
据了解,今年辣椒收购价1.4—2元/斤,而经过加工后的辣椒,价格可达十几元一斤。“这极大地提高了辣椒的价值,有助于全民增收。”高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罗均生认为,把产业园内的加工机器拿出来加工辣椒,盘活了冬季闲散资源,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之路。
即将放入烘箱内加工的辣椒,每10斤可产出2.3斤干辣椒。
近年来,高州积极发展“稻-稻-菜”“稻-稻-菜-菜”等轮作模式,冬种作物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今年计划冬种作物面积29.5万亩,包括蔬菜、番薯、甜玉米等,目前已基本完成。
南药、荔枝、龙眼、辣椒……土地接茬轮作,农产品轮番上市,机器一年四季不得闲。高州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让生产要素充分“动起来”,向时间要效益,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经济发展势头好。
冬季田间管护忙。(图源:高州融媒)
奋力拼,为来年打根基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州一直在行动。高州是广东产粮大县、粤西粮仓,粮食面积超90万亩,稻谷产量全省第一。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农田面积超53万亩。目前,高州所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了施工、监理等招标工作,并于11月全面开工建设。
在高州市宝光街道八角山村,十多名工人们正在对水渠进行“三面光”改造,和砂、挑运、堆砌……忙得不亦乐乎。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介绍,“三面光”水渠建成后,将有效提升这些农田防灾减灾能力。
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
扎实做好撂荒地复耕复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前不久,石仔岭街道荔枝圩村的一块撂荒了多年的土地终于收获。“撂荒地也有收成了!”当地村民十分开心。这段时间,他们正忙着清除杂草,“难得复耕,还是要管理好。”
荷塘镇石龙村部分农田被租用种上了通心菜。“前段时间刚施过肥,天气回暖后把地膜揭了,春节差不多就能上市了。”党总支部书记李祖寿心怀期待,“待明年3月租期到期,农户再种上水稻,两不耽误。”
荷塘镇石龙村的通心菜基地,覆盖了一层地膜保温。
果园管理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正值荔枝龙眼管理的关键期,连日来,当地果农紧抓田间管理,做好果树控梢促花工作,期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耕耘沃野,播撒希望。高州真抓实干,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稳住农业基本盘,全力以赴奋进新征程。
【记者】晁海娟
【图片】高州市农业农村局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