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他们缘何守护古荔树?_南方plus_南方+

1

曾经听闻古树遭砍伐的消息,我想象着古树的生命止步于斧头,或者庞大的身躯在一阵电锯声中轰然而倒,随之而去的,是可蔽日的绿荫,可回忆的乡愁。同时意味着,古树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的印记,也一并失去。这样的消息常常让人沮丧和心痛,但近日,《南方农村报》一则题为的新闻让人宽慰:在茂名高州根子镇,有一群古荔树的守护者,他们世代守护着一座千年贡园。

据报道,在茂名高州根子镇,有一座建于隋唐的贡园,唐朝高力士贡奉给杨贵妃品尝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采摘,然后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长安,贡园也由此而得名。这座贡园占地面积80亩,园中有百年以上古荔树180棵,500年以上古荔树39棵,千年以上古荔树9棵。每棵古树都有专属看护人,他们是柏桥村岭腰自然村的村民,每五年一换,轮流管护古荔树。

1

村民为何能自发守护古树?有村民回答,把古树当作自家年迈的老人,还有村民回忆起在贡园的童年时光,无法舍弃的情感……这些朴素的回答,并不指向严明的律法,而是人性深处的微光,自然观念和家园精神的深植。

“山中多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在民间,人们有古树崇拜的习俗,这来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文化,伴随的是人们对自然的恐惧和对神秘命运的探寻。在我的家乡粤北,人们将百年以上的古榕树尊称为“伯公树”。“伯公”是客家人祭拜的神,“伯公树”就是神树。人们给“伯公树”系上红绸带,逢年过节便去祭拜。各村还有各种保护树木的规定,比如不可到村子背靠的山林砍伐树木,否则会给村子带来厄运。   

总的来说,古树、乘凉树、特殊地带的树,这三种是世代流传不可砍伐的树木。不管是乡规民约,还是口口相传,那些具有功能性,或者是带有神权色彩的树木,往往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或可解释贡园古荔树得以存活千年的原因:一是天生天养,靠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二是地位超然,成为被崇拜的有用之物;三是村民爱树护树的良好习惯和风尚。

在高州所属的茂名地区,有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她是“岭南圣母”冼太夫人。作为南越族首领,她历经梁、陈、隋三代,一生致力于安抚百越各族,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晚年的冼太夫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这“好心”也成为了当地人的家风家训、处世哲学,是当地民众的精神遗产。不难看出,有祭拜冼太夫人习俗的岭腰村村民,爱惜和坚守贡园古树,正是这种“好心”精神的投射。

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了“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反思,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两种观念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的利益作为唯一尺度,自然中心主义则认为大自然中的其他存在物也具有内在价值。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不管你信奉哪种价值观,都必须承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唯一出路。对岭腰村村民来说,他们把贡园当家园,与树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行为是意识的觉醒,也是生存的智慧。

贡园古荔树也给岭腰村村民带来回馈:年年开花结果,让村民增产增收;成为文旅热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虽然我不愿意把村民的守护行为与古荔树的经济回报混为一谈,我更愿意认为人们对“无用”之物的守护更具精神性,也更感人,但人们本能地追逐工具理性,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而古树名木的存在,其实也就是其自身价值的存在,不管是生态价值、文化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是珍贵的,且不可再生、不可复制。

【作者】陈会玲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晁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