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打造“年鱼经济”,文化是无形的金牌销售_南方plus_南方+

文丨墨攻

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早已成风化俗,在不久的将来,过年送“年鱼”或将成为新的节庆习俗。据央视报道,为进一步推动水产业升级,促进产销对接,引导消费风尚,近期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超200家水产产业上下游企业,立足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以特色鱼类为载体,开发针对过年的年鱼礼品,打造“年鱼经济”,并筹划于12月在珠海市举办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

对年鱼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媒体及坊间给予不少赞誉和肯定。这里面,尤以水产企业的态度最为关键。毕竟,“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件事靠不靠谱、有没有前景,在市场里摸排滚打的企业最有发言权。年鱼经济的构想出炉后,一大批企业踊跃加入、组成“年鱼”联盟,这足以说明此举符合市场规律、深得业内专家认同。有了国联水产、恒兴集团等头部企业的加入,“年鱼联盟”就更有底气,年鱼经济就能带给人更多期待与想象空间。

广东打造年鱼经济,为何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诚如媒体分析的那样:产业发展初期离不开资金与技术,要从水产大省走向水产强省,广东必须依靠文化与品牌。文化赋能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这是“年鱼经济”深得人心、掀起潮流巨浪的重要原因。概言之,文化赋能是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当下,由于深受疫情影响,水产市场行情低迷。如何突围破局,向上创造新的增量?圈内圈外都在期待解题方案。在这种期许之下,年鱼经济的提出自然让人眼前一亮。

事实上,由于产品品类的极大丰富、消费观念的跃迁,产品营销也在迎来新挑战。以农产品为例,从过去传统的种好农产品,到创新宣传方式、打造网红农产品,到改变销售方式、扩大销售半径,再到拓展新的消费场景,营销正在一步步走向更高阶段。如今,在品质服务很难拉开差距的前提下,营销可能更多要靠文化赋能,依仗其水银泻地般的“无差别攻击”来抢占身位。有句话说得好,“人是活在意义之网中的动物”,而消费者的观念构建,往往是由新概念、推介词等缔造的,这背后正是文化的力量。

小马宋在《营销笔记》里说,“包装是世界上最敬业的销售员”。仿照这个句式,也完全可以说一句“文化是最顶级的销售员”。都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做:一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二是把自己的观念,塞进别人脑袋。在消费习惯培养、产品“种草”等方面,文化干的就是第二件事:文化改变观念、观念改变行为,文化所能迸发的能量远超公众想象。就像“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谁能想到简单的一句话,最终撬起了一个千亿级的细分市场?

与四会兰花“父爱如兰”魔法般的理念植入不同,年鱼经济的打造或许更具优势:作为常见的新年祝福语,年年有余有着广泛的群众认知,吃鱼代表年年有余也为公众深度认同。当然,公众更期待把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都在希冀年鱼经济这水“汪洋”,可以养出更多“大鱼”,从而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编辑 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