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荔枝老树焕发新活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得益彰,千年产业有如“逆龄生长”魅力四射。一场千年传统产业与年轻返乡创业人员双向奔赴、相互成全之旅正在发生,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充分必要条件?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1120万人,比2020年增加110万人。疫情发生三年来这一数字在增加。返乡创业者增多,一方面是被乡村振兴释放的政策红利所吸引,另方面是疏解就业形势下劳动力的自然流向。
人们赞赏当下新农人返乡创业的“觉醒年代”,呼唤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主义与家国情怀。对于家乡故土“根”的认同,其情感和精神价值,无疑是新农人创业的内在驱动。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活动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代表宏大意义的“价值理性”与作为经济行为的“经济理性”相互作用,后者才是个体选择的决定因素。“大处着眼”“与大势为伍”依然被视为大智慧,但作为谋生手段,人们不得不看重即时的、当下的、个体的得益。
产业兴与人才兴,孰先孰后,谁因谁果,或许一言难尽。但具体到个体的选择上,年轻人返乡创业选择“赛道”时,自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指标。
广东荔枝产业新农人增多不算稀罕事,难得的是一大批新农人在其中获得了不错的发展。广东通过抓市场入手,政府牵头高举高打树品牌,放眼国际,以卖好促进种好。不能低估赚钱效应,它是最为基本的经济规律。农产品“卖好”是产业振兴的前提,其不断营造出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才赢得如今荔枝产业的喜人局面。广东农产品“12221”四年实践,恰好与三年抗疫时间重叠,荔枝产业大盘扎稳,果农实现“荔枝尊严”“卖出水平”到“乐开了花”,连年增收,皆大欢喜。广东领导抓三农工作开放、开明、务实正体现在这里。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荔枝产业“逆生长”突出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性与科学性,生动诠释广东乡村产业筑巢引凤的经验做法。它提供了新时代新农人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本,同时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本。返乡创业人才接住了广东荔枝发展的产业“红利”。
在农村基层的期待中,新农人带回了不仅是资金、技术和产业,还有创新的思维和开阔的眼界,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但反过来,如果没有良好的产业环境,返乡的新农人或者与他们务农的祖辈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据统计,目前农村80%以上创业项目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带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电商直播等蓬勃兴起,基于测算,平均每个双创主体能带动6.5个农民就业。这些业态均依赖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互联网基建、冷链物流、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等。
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农村能人“洗脚上田”,90年代体制内人员“下海创业”,如今农村新型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80、90、00后不愿重复上一辈的生活,他们务农也不是过往传统的姿态,无论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追求,还是“大不了回乡”的退守,顺势而为中亦大有可为。
农业创业先天优势结合后发优势,未来农业生态链呈更加丰富,乡村振兴的人才蓄水池作用越发明显。亦工亦农的新农人,成为沟通城乡空间上、物质上、情感上的纽带,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乡村振兴的推手。
产业旺人才兴,相辅相承,让那些原本零散的“头雁”逐渐发展为“雁阵”,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振。让新农人积自我“小成”再走向奉献社会的“大成”,必是水到渠成。
阅读原文:
南方农村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