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大小事,尽在兴农评。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农村出现的电击蚯蚓现象引发关注。部分野生蚯蚓药用价值高,逐年水涨的收购价格,让电击蚯蚓在部分农村地区成为热潮,引起社会对部分种类野生蚯蚓可能灭绝的担忧。
电击野生蚯蚓的行为由利益驱动。野生蚯蚓晒干之后可作为药材,其中一种地龙干,收购价格从上世纪90年代的每公斤1元到如今的每公斤200多元。部分商家为迎合市场需求,生产廉价而便捷的地龙仪等电蚯蚓机,一台地龙仪成本不到千元,每天至少可电几十斤蚯蚓,使用者一天可获得少则几百元、多则成千上万元的纯收入。高利润让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一相当于无成本的“生意”中。同时,法律并未规范制药企业使用野生蚯蚓的行为,市场需求庞大,进一步助推了大规模电击野生蚯蚓行为。
野生蚯蚓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巨大作用,无序电击会导致野生蚯蚓面临灭绝,对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今年初,广东省高院二审“电蚯蚓机第一案”,判决3家生产电蚯蚓机的企业赔偿经济损失。但电击蚯蚓的行为简单而又隐蔽,又涉及农户、患者、药企等诸多人群,相关法律空白,电击野生蚯蚓的行为难以受到制止和惩罚。
要制止这样的行为,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到产业本身。首先要加强立法保护,加大惩罚力度;其次是规范药企行为,对用药来源进行监管;同时引导鼓励农户养殖蚯蚓,取代野生蚯蚓,提高收入,形成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
【作者】卢晓科
编辑 方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