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 | 国家助学贷,照亮寒门学子的前程_南方plus_南方+

7月15日起,2022年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开始受理。今年全国高考人数再创新高,国家开发银行坚持不设贷款总人数和总规模上限,足额保障贷款资金规模,全力满足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预计将发放助学贷款近400亿元,惠及45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专门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弥补生活费的一种信用贷款。其最终目的,是保障每个被录取的大学生都有书可读,不用为学费和生活费焦虑。在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形势反复的背景下,此举将为无数家庭困难的学子免去后顾之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相比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多农村孩子从一出生就面临着更差的教育环境。且不说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上的差异,即便是十年寒窗考上大学,也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无法与城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助学贷款的推进,则为弥平这一鸿沟提供了有力支撑。而提高贷款额度,则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专心学习,享受正常的大学时光。

一般而言,凡金融产品都以盈利为目的,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寒门学子都不是理想的放贷客户。贷款银行面临着较高的风险,部分借款大学生不能按时偿还贷款,必然会挫伤银行的放款积极性。而国家助学贷款是一个集政策、福利、教育和金融的复杂混合体,其政策性和社会公益性明显大于盈利性。因此在整个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中,唱主角者非政府莫属。

不妨做个极端假设,如果优秀大学生因经济问题不能入学,或者入学后奔波于勤工俭学的路上,无法融入集体生活,那高等教育的价值又是什么?因此表面上看,大学生是助学贷款的直接受益者,但实际上他们学有所成后服务于社会,对整个社会就能作出更大贡献。换句话说,助学贷款不仅为寒门学子送上一束光,也为城乡教育公平和人才振兴添一把火。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趋势表明,其公益属性越来越强:在校期间产生的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学生本人不需偿还利息和本金;并且与往年相比,今年助学贷款的规模更大、金额更高。这一调整不仅仅是对家庭困难学生的支持,更是对专科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补助”,体现了党和国家“人民至上”的理念,对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助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让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实现人生梦想,既关系着千家万户,也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作为一项公益项目,国家助学贷款必须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知晓,进而得到精准救助。但另一方面,也要科学设计借贷机制与约束条件,既要避免无关人员搭政策便车,更要建立长久的信用体系对学生还款进行追踪,保证他们持续还贷准时还贷。如此,才能让资金池流动起来,为后续的困难学生提供不断的源头活水。

(作者别傲,媒体人)

编辑 方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