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18:50:12
7949 阅读
广东不断探索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让土地焕发新活力。图为潮州潮安江东镇丰收的稻田。 “村里通了自来水,再不用为水发愁了。”看着群众喝上放心水,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和村村党支部书记邓城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去年以来,大埔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统筹省级涉农资金用于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切实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 从“用水难”到“喝好水”,背后是全省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取得的成效。2018年以来,广东通过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一批批乡村振兴亮点工程也让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只是全省涉农改革中的一项,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聚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 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下称“土地确权”),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基础性工作,2011年广东先行开展土地确权试点,2016年全省全面铺开确权工作。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省已确权到户承包地面积3420.88万亩,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1066.79万本,确权面积和颁证率均已超过97%,基本完成了确权工作任务。 “拿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红本本’,承包农户就可以更放心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华南农业大学地方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广东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陈亚平说,通过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为广东的乡亲们还权赋能,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促进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通过土地流转激发活力的案例在广东各地遍地开花。 丰收节过后,在收割完早稻并已重新平整的田地上,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下湖村溪东种养合作社负责人黄继青与农户们一起忙着在地里打理格桑花、鼠尾草等花苗,“到10月份的时候,这里将是一片花海”。 他眼前的这片土地有470亩,是2019年合作社通过承租方式从下湖村流转而来,合作社通过水稻种植和发展农文旅结合,打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农旅乐园,还带动一批青年回乡创业,为当地注入产业振兴新力量,也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 事实上,依托土地确权的成果,全省各地在土地流转方面,探索出不少创新经验。 环湖绿道与田野交织相融,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犹如一幅唯美的山水画卷……随着江门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两预两委托”(预流转、预整合,委托镇或村集体统筹经营、委托第三方统一发包公开招标)土地流转模式的不断实施,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统筹整合了100多亩零散土地,不断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乡村市集,引入发展了乡村创客公社、加工体验坊等农业新业态。 如今,大塘面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原来每年2万元增长到每年超15万元,这个曾经的水库移民村逐渐被激活,重新焕发生机。 云浮市新兴县天堂镇内东村和南顺村以“托管+流转”的模式,分别通过将土地托管给村(组)管理,由村集体将土地流转至第三方农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撂荒耕地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农业公司能得到充足的土地种植粮食,村民能得到土地流转收益,村集体能得到管理收益。 从全省来看,广东不断健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见》,推出加快推动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十条措施,支持各地探索土地碎片化整治新路径,基本建立覆盖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探索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占比达52.86%。 除了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围绕土地制度,近年来,广东各项改革“接二连三”:积极推进佛山市南海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垦造水田和拆旧复垦;探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 近日,位于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的6宗商铺、厂房、土地等农村产权项目正式上线广东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这是该平台建成以来首批上线公开招拍的产权交易项目。 在专家看来,此举可以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促进农村产权和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推动农村产权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流动和配置。 广东始终坚持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2017至2019年先后承担了三批次国家改革试点任务,2020年5月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稳妥有序推进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键还是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明忠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更有能力的经营主体流转,并通过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绿色化,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促进农村沉睡的集体资产有效盘活与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云浮在这方面作出积极有效的探索,在该市新兴县筠诚牧业车岗镇竹围养殖小区,项目建设正在推进中。项目采用“政企村共建”模式,项目一期投资2000万元。初步测算,项目投产后年均产值约1500万元,可带动新兴县10多个村集体经济增收200多万元。 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全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广东省村组两级已登记赋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43616个,共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6300.33万人,颁发股权证书1045.70万本。 与此同时,全省持续开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2019年以来,累计扶持3364个行政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每村补助资金50万元;2021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布置在江门、梅州及阳江阳东区、清远佛冈县、揭阳揭东区开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率先探索积累经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统筹推进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早在2014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三农”水平;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同年9月26日,广东省政府在云浮召开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金融工作现场会,研究部署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普惠金融建设和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备受关注的《广东省开展农村普惠金融试点方案》也在会上正式出炉。 近年来,为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我省扎实推进财政资金与金融支农政策双轮驱动,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政银保”“投贷补”等形式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向“三农”领域。 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中,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尤其值得关注。2018年以来,广东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将9部门26项专项资金统一整合为一个“大专项”,省财政每年度统筹涉农资金规模超300亿元,八成以上投向市县基层,九成以上投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再次掀起全力推动农业农村改革的新高潮。 广东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自2018年启动该项工作以来,全省主要农业县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这样成绩的取得与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密不可分。 截至2021年,省级涉农资金已支持建设16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这些资金直接拨付给产业园实施企业,给予企业充分自主权,大大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 与此同时,广东还成立省级金融支农促进会,不断深化打造“政银保担基企”全方位金融支农大格局。截至2022年6月末,广东涉农贷款余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除此之外,全面完成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协同推进7个县(市)、39个中心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实现试点层级全覆盖;有序推进珠三角村改居社区综合配套改革…… 一着棋活,全盘皆活。广东充分用好改革这一关键一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制约“三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