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7 22:15:54
14155 阅读
小暑将至,早稻陆续进入收获期。在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坡平村,连片稻田金灿如画,收割机驶过田间,颗粒归仓。“趁着天气好,都在‘抢收’。”6月27日下午,正在稻田里忙着收割的坡平村支书黄锦文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坡平村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去年全村只种了600亩水稻,今年在当地政府推动下,早稻种植面积增加至2100亩。保持粮食生产稳定,根本在耕地。近年来,广东出台了《广东省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在政策推动之下,我省耕地“非粮化”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作为海丰县主要产粮区,联安镇自去年起大力推进“非粮化”整治工作,让全镇2800多亩“西瓜田”回归“粮田”。“去年这里一大片都是西瓜棚,面积达1500多亩,今年大棚全部拆除了,种上了优质稻。”黄锦文指着村内一片已经抽穗的水稻田告诉记者,“赶在清明前种下去的,还有一个来月就可以收割了。”海丰县联安镇坡平村曾经的“西瓜田”现已回归“粮田”。“从去年5月开始,我们对全镇西瓜种植大棚进行摸底排查,并建档立卡,下乡入户向瓜农讲解、宣传土地政策、法律法规。”联安镇农办主任陈仕鹏告诉记者,经过半年多反复协调,该镇53户来自外省的西瓜种植户自愿拆除大棚,并签订承诺书,让出耕地种植水稻,保障春耕粮食种植。
如今,整治过后的“西瓜地”大部分流转给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其中一个来自江西的种植大户流转了1000亩种植水稻,流转租金达900元/亩。“我们这边的农田基础设施完善、耕作条件好,流转率和租金也相对较高。”陈仕鹏说。联安镇是汕尾市着力遏制耕地“非粮化”的一个缩影。《汕尾市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十条措施》明确提出,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抛荒撂荒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建立台账,制订整改方案;同时,强化督查考核,对出现耕地大面积撂荒或“非农化”“非粮化”的,追究相关地方、相关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政策强力推动之下,2019年至2021年,汕尾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实现了三连增,共增加了3.3万余亩。借助垦造水田的契机,清远英德市九龙镇金鸡村大力推进退果还田工作。“在开展‘旱改水’之前,这片土地水源条件较差,主要种植砂糖橘。”金鸡村村支书陈观水指着一片青绿的稻田告诉记者,该村于2019年开展垦造水田项目,建设规模1748.07亩,新增水田面积1504.45亩。英德市九龙镇金鸡村曾经种砂糖桔的旱地经过水田垦造变为稻田。据陈观水介绍,以前村内家家户户种植砂糖橘,但近年来受黄龙病以及市场环境影响,基本赚不到钱。在确定垦造水田项目之后,九龙镇政府和村委会一起动员村民退果还田,“涉及七八百户村民,只花了三个月就完成了沟通协调工作”。垦造水田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工程等,大大改善了耕作环境。原来的坡地、旱地变成了集中连片的高标准水田。目前,金鸡村已与一家农业公司签订种植经营合同,以500元/亩/年的租金进行流转。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我省多地走访发现,受近年来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成本暴涨影响,粮食生产成本也水涨船高,农民种粮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会亏损。在经济效益驱使下,部分地区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上种植莲藕、果树、园林苗木、草皮等非粮作物。作为传统农业大镇,江门台山市都斛镇素有“鱼米之乡”“台山粮仓”之称,该镇打造的省级万亩粮食(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下称“示范片”)被誉为“广东第一田”。在春耕已经结束的4月下旬,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进该示范片核心区域——下莘村,呈现在眼前的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现在全村有1900多亩种藕,1300多亩种水稻。”下莘村委会副主任邓竞强告诉记者,下莘村共有3300亩基本农田,以前全部用于种植水稻。但自去年开始,不断有村民将土地租给外地老板种植莲藕,去年有900多亩水稻田改种莲藕,今年新增“改藕”1000多亩。
基本农田种藕现象在当地呈现蔓延之势。同为示范片核心区域的莘村村也有300多亩基本农田改种了莲藕。都斛镇副镇长陈颖宁透露,据初步摸排,全镇有约5000亩水稻田改种莲藕。在与都斛镇相邻的斗山镇墩头村,记者也发现有近1000亩基本农田用于种藕。在湛江廉江市吉水镇江头村,主村道沿线田块成方、沟渠相连,路边一块石碑显示,该村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1718.55亩。沿着农田行走,却不断有小块的番石榴地闯进视线;放目远眺,一些田块甚至连片种上了番石榴和香蕉。据江头村村干部刘志禄介绍,全村仅有300多亩基本农田种水稻,另外约1000亩主要种果种树,包括600多亩番石榴、200多亩香蕉、30多亩黄皮、10来亩荔枝,以及10多亩桉树等。廉江市吉水镇江头村的基本农田连片种植番石榴和香蕉。在河源连平县元善镇醒狮村,一片曾经的水田如今变成了长满杂草的桔林。据该村村干部介绍,全村共有2396亩耕地,目前村内一片750亩的砂糖桔基地,原本都是耕地。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茂名信宜市北界镇。该镇结坡村耕地1200亩,其中基本农田900多亩,有600多亩于2018年前后出租给一家公司种植砂糖桔。同镇的甘棠村、金渠村分别有数十亩、上百亩亩基本农田种砂糖桔。当前,耕地“非粮化”现象在我省并不鲜见。广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我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从6367.10万亩增加至6677.71万亩,10年增加了310.61万亩。但是,粮食播种面积却从3524.67万亩下降到3307.03万亩,减少了217.64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160.32万亩;蔬菜等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367.94万亩之多。“种水稻不赚钱啊!如果种两造水稻,收入连500元都不到,还不如将农田发包给老板,不用自己费力气去耕。”台山市都斛镇莘村村东藩自然村村民李叔感慨道。他今年79岁,一家五口人,有约2.4亩农田,其中1.9亩租给外地老板种植水稻,租金为500元/亩/年;0.5亩租给另外一名老板种植莲藕,租金为1400元/亩/年。“如果有老板要种莲藕,我愿意把全部农田租出去。”“现在种粮是亏本的。”肇庆怀集县怀城镇谭勒村村民黄乃通长年在家务农,种有3亩水稻。他跟记者盘算了种植一亩水稻的成本:谷种3斤,每斤45元,即135元;请机器耙田250元;化肥需要1.5包,180元一包,即270元;每造打3次农药,每次大约60元,即180元;请机器收割按“湿谷”总量计费,亩产12袋左右,每袋12元,共需144元;插秧、打农药、晒稻谷等需要5个人工左右,按最低的农村“小工”工价,每天100元,共需500元。所以,种植一亩水稻的成本为979元,若算上人工则需1479元。收入方面,早稻收购价约130元/百斤,亩产约800斤,产值仅1040元。“谷贱伤农。”化州市农业农村局一名负责人直言,一亩水稻的产值最多1200元,但生产成本(不计人工成本)普遍在700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成本400-700元,平均成本都要1000元,农民种粮基本亏损。“哪里有动力种粮?”“确实存在农民种粮不挣钱,收益比较低这一现象。”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2016至2019年,连续4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亩净利润均为负,说明这期间种粮都是亏损的。魏后凯团队还将粮食和西红柿、黄瓜、茄子、圆白菜、菜椒、大白菜、马铃薯等7种蔬菜的综合收益指数进行了测算对比,结果显示,假如种粮为1,上述7种蔬菜的综合收益比较指数是39.2。“早稻常规稻亩均亏损266元,杂交稻亩均亏损200元;晚稻常规稻亩均亏损70元,杂交稻亩均亏损54元。”省农业农村厅于今年1月发布的《2021年广东省粮食产销形势分析》显示,2021年水稻亩均产量有所增加,但亩均种植成本增加,水稻亩均效益总体亏损。早稻亩均生产成本1408元,同比上涨14.4%;晚稻亩均生产成本1450元,同比上涨15.4%。预计早稻常规稻亩均产值为1190元,杂交稻亩均产值为1335元;预计晚稻常规稻亩均产值为1415元,杂交稻亩均产值为1518元。针对高标准农田种植莲藕的情况,台山市都斛镇莘村村支书李胜业说,现在水稻田租金约600元/亩,而莲藕田为1200-1300元/亩,因此村民愿意将土地租给老板种藕。“由于没有相关政策规定高标准农田不可以种藕,村委会也没办法阻止村民的行动。”实际上,早在2021年1月,都斛镇就有村民举报农田种藕一事。同年2月26日,台山市自然资源局出具的答复意见书显示:《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原国土资源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也将基本农田上的农业结构调整严格限定在种植业范围内,而种植业包括种植莲藕。因此,根据现场实地调查,“我局未发现涉案地块在种植莲藕中存在破坏耕地耕作层的情况,没有违反自然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台山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股股长卢兴邑告诉记者,目前没有政策依据阻止农田种藕行为,只能通过检测判断是否破坏耕作层。“有些莲藕田刚挖不久,经过检验,发现耕地层没有破坏;但有些莲藕田可能种了多年,破坏了耕地层。”他表示,是否破坏耕作层,需要经过检测才可以得出结论。“现在新增流转耕地要求优先种植粮食作物,确实不具备种粮条件的才种其他作物;但如何整治‘非粮化’存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化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叶广森表示,如果是种一年生长几造的作物,比如百香果,还比较容易清退改种;如果是种生长期较长的作物,比如柑橘之类的果树,周期长且投入成本高,很难一下子清退。所以还要分类整治,配套出台补偿方案。政策之外,整治“非粮化”也面临产业发展与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的问题。罗定市华石镇三屋村有1700多亩耕地,其中水田1100多亩,每年两造水稻种植面积合计仅有约800亩,剩下的主要种植辣椒,几乎家家户户种植。罗定市华石镇三屋村村民正在打包刚刚采摘下来的辣椒,准备装车。“假如有收益、能赚钱,不用动员,村民都会种粮。”三屋村支书告诉记者,村民之所以倾向于种植辣椒,无非是其收益数倍于水稻。正常年景下,种辣椒一亩产出3000多斤,可以卖3块多一斤,产值将近1万元,价格高的时候产值有数万元,“不少村民通过种辣椒买了车、盖了楼”。
“种番石榴主要是为了经济效益。”廉江市吉水镇江头村村干部刘志禄说,当地农民种植番石榴,亩产约1万斤,产值约2万元,利润约5000元。对比之下,种植水稻收益惨淡。刘志禄本人种了32亩水稻,已算是村里的“种粮大户”。“都是捡别人不种的田来种,不用田租。”他告诉记者,一年种两造水稻,早造成本550元/亩,干谷产量约800斤/亩,收购价1.3元/斤;晚造成本650元/亩,干谷产量900多斤/亩,收购价1.9元/斤。按照当地每造每亩300元的流转价格,“如果要交田租,那几乎等于白种了”。目前,生长在江头村基本农田上的600多亩番石榴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2021年,该村还入选了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廉江市吉水镇江头村的基本农田连片种植番石榴,该村因番石榴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策划】严 亮 洪继宇
【统筹】王伟正 苏晓璇 段凤桂
【记者】谢晓莉 段凤桂 戴弯弯 肖婉琦 黎祖瑜 李国华 池奕霏 唐瑞谦
【设计】吕敏怡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