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海南成立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四川发力建设11个现代种业园区;河南实施9项种业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辽宁安排2.6亿元支持种业创新等领域;西藏、青海等六省区启动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重点调查;吉林、山东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近期,各省种业有什么新动作?
成立崖州湾种子实验室
5月12日,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举行。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冯飞,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钱前,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邓小明、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振华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据悉,海南省通过搭建此公共科研平台,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前沿、海南急需开展的重大技术攻关,突出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科技管理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该实验室组织架构分为理事会、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由海南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三亚市政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等4个政府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0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单位以及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2个平台单位构成。在组成成分上形成高校、院所、企业、政府产学研政紧密结合的构架。
沈晓明表示,该实验室将按照一流实验室的标准,站在国家的立场进行建设。实验室将注重接轨国际,用好海南政策,尤其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做好系统配套,确保实验室高效运营。“‘十四五’时期,海南将以超常规手段打一场科技翻身仗,该实验室的成立具有标志性,将为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海南力量。”冯飞说。
发力建设11个现代种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的“样板区”,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四川正发力建设现代种业园。5月12日至13日,四川省现代种业园区推进工作现场会在旺苍县举行,与会代表就现代种业园建设进行讨论。
打基础:起步虽晚也要快跑,加速补齐园区基础设施短板。“短板”是什么?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杨波给出答案: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不高。此前,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曾组织对各地既有的种业园区摸底调查。初步发现,部分种业园区,连基本的“旱能灌、涝能排”和机械化作业都做不到。而农作物育种,对于基础设施要求又异常严格。如,制种水稻花期只有四五天。如果水肥管理跟不上,一切都是空谈。
短板,还体现在种子的初加工上。杨波透露,根据摸底,目前不少种业园区内,种子质量检验室、农机库房和烘干、储藏、冷链设备不足。但种子又是出了名的“娇贵”。无论是质量检测,还是自身的含水量、储存温度都极为“挑剔”。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些短板?“起步晚”,是重要因素。省农业农村厅去年确定省级现代种业园区名单至今,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年左右时间。也因此,相关基础设施和设备配套还未完全到位。
因此,要聚焦补短板,特别是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园区内路、水、电、气、信“五网畅通”。同时,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和园区企业资金,加速配置分子实验室、种畜禽质量检测、全程机械化制种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相关仪器设备采购,以提升“保、育、测、繁”四大能力。“今年,我们将继续完善园区建设的调度、考核评价和通报机制,进一步压实责任,倒逼各地补短板进程。”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谋融合、引龙头、聚人才,不断把园区打造成科技创新中心。根据10大优势特色产业分布,四川布局了11个国家级、省级现代种业园区。这些园区承载了四川省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希望。
但攻克“卡脖子”技术、选育良种,需要靠科研单位和企业。“要素聚集度仍不足。”杨波说,部分园区的科企合作、科研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平台搭建还不完善,“不利于激发科研创新能力。”调查显示,全省八成以上种业科研资源(人才、设备)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业内公认:要想实现科研良性循环,企业是关键的一环。
如何破解?“种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首先是要有龙头企业来支撑。”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园区本身就是政策洼地。因此,要利用好政策优势,引入和培育一批具备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目前,全省省级及以上种业园区结合自身主导种业,已经引入或圈定了拟引入龙头企业名单。
其次,是整合力量联合攻关。此前,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均发布政策,对外开放科研设备,并提出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新举措。例如,省农科院就明确,今后,一旦科研成果转化成果,完成人的收益不低于50%。“各园区管理单位要抓住这个机会。”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要用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设备和人才,自然要在考核奖励机制、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上“多动脑筋”,最终使种业园区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
实施9项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
近日,记者从河南省科技厅获悉,河南省启动实施了9项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财政资金2300万元,涵盖了主要农作物、主要经济作物、畜禽、林果等专题,重点聚焦育种核心技术、创新育种攻关机制、补齐种业创新短板等。
河南省在主要农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分子设计育种、智能化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编辑、表型精准鉴定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强力攻关,力争实现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其中,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实施的“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生产技术研究”项目,将挖掘影响玉米籽粒灌浆与快速脱水的关键基因,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解析其调控机制,为适宜籽粒机收优异新种质的高效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河南省在小麦、花生、芝麻主要农作物的育种优势突出,但是在肉牛、瓜果、蔬菜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针对河南种业创新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短板,全省凝练布局了“河南省地方肉牛种质创新”“河南地方优质特色瓜菜品种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桃新品种选育及省力化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香菇、平菇优良品种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专项,努力培育一批优良新品种。
据河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河南还将谋划启动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以实施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集成平台、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重大新品种,巩固农作物育种优势,提升河南省种业创新整体水平。
安排2.6亿元支持种业创新等领域
今年以来,辽宁省以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丰收为目标,有力有序推进春耕备耕工作。同时,辽宁省从政策支持、技术指导、防灾减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春耕生产做保障。省政府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6亿元,支持耕地保护、种业创新、病虫害防控等工作。
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积极配合,加快财政资金测算、分配进度,及早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生产者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性资金。助力农户用好技术种出好粮食,省农业农村厅日前派出7个工作组,深入14个市28个县(市、区)生产一线,指导各地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
启动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重点调查
5月11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畜禽种业处了解到,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重点调查启动会近期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就加强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重点调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质量完成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确保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良好开局。
会议认为,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是一座珍贵的基因宝库,一定要调查好、保护好、利用好。要坚持调查和保护两手抓、同推进,实现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应收尽收。要做到调查全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漏掉一个村、不落下一个种,摸清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家底,填补前两次调查的空白。
会议指出,做好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重点调查工作要正确处理面上普查和重点调查的关系,正确处理同种异名、同名异种和新资源的关系,正确处理重点调查和收集保护的关系,重点是发掘鉴定一批新资源,做到严格鉴定、严格把关,宁缺毋滥,鉴定结果要经得起历史考验,今年将对全社会公布一批新资源。
会议要求,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增强青藏高原畜禽资源重点调查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经费和措施保障、强化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强宣传报道,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
据了解,重点调查技术专家团队汇报了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畜禽遗传资源重点调查和鉴定安排,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6省(区)农业农村(畜牧兽医)厅(局)畜禽种业管理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自今年起,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将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摸清吉林农作物、畜禽、水产、食用菌和中草药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主要性状等家底,有效收集和保护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农作物方面,实施并完成第三次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活动。实施范围包括榆树市、蛟河市、桦甸市、双辽市、东丰县、集安市、靖宇县、长白县、前郭县、通榆县、洮南市、龙井市、汪清县共13个县,重点普查各类栽培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
畜禽方面,实施并完成第三次全省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普查17种传统畜禽、16种特种畜禽,以及蜂、蚕遗传资源,含地方品种、培育品种(配套系)和引入品种(配套系)。其中,地方品种是本次普查重点,配套系只普查祖代。
水产方面,启动并完成第一次全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实施范围为全省9个市(州)及辖区县(市、区)范围内的养殖场(户)种质资源,包括原种、培育种(地方品系和新品种)和引进种。
食用菌方面,启动并完成第一次全省食用菌种质资源普查。在白山市江源区、临江市、靖宇县、抚松县、长白县,延边州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安图县、珲春市、龙井市、汪清县、和龙市共13个县(市、区),重点普查黑木耳、毛木耳、香菇、榆黄蘑、元蘑、猴头菇等传统食用菌、桑黄等功能菌类遗传资源,含野生种、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重点开展经济价值较高的种质资源特征特性测定。加大对珍稀、特有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的收集力度,建立食用菌资源标本馆。
中草药方面,启动并完成第一次全省中草药种质资源普查。在全省县(市、区)重点对根类、叶类、花类、全草类、果类等珍稀中草药种质资源,含野生种、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进行全面普查。
为确保普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该厅成立了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作物、畜禽、水产、食用菌、中草药各物种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和技术专家组,根据普查工作要求和进度安排进行检查,对进度迟缓或完成质量不高的市县及时进行通报。
开展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记者从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自2021年3月—2023年12月,山东将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保存,做到全覆盖无遗留,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全面摸清山东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家底。
据了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气候环境变化以及农业种养方式的转变,地方品种消失风险加剧,群体数量和区域分布发生很大变化,野生近缘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底数不清。农业种质资源长期处于动态变化中,具有可变性,一旦消失灭绝,其蕴含的优异基因、承载的传统农耕文化也将随之消亡,生物多样性也将受到影响。
山东分别于1956—1957年、1979—1983年开展了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活动,一大批农作物种质资源得到集中保护。2020年,全省133个农业县(市、区)启动了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新征集保存资源2778份,普查与征集进入攻坚阶段。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分别于1979—1983年、2006—2009年开展过两次,但距今已过去了十几年。全省性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尚未开展过。因此,加快摸清家底和种质资源发展变化趋势、开展抢救性收集保存极其重要。
为做好这次普查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第三次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第三次全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第一次全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同时,成立起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指导、协调和考核;成立起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负责普查工作技术支撑和服务。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方面,山东将完成全省133个农业县(市、区)的普查、征集、鉴定、保存,征集资源4000份以上,完成种质资源丰富的6个县(市、区)系统调查,抢救性收集资源600份以上;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方面,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基因库保存遗传材料新增10000份(剂)以上;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方面,实现全省养殖场(户)、主要养殖种类全覆盖。通过普查,摸清全省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及主要性状等基本情况,掌握变化情况与趋势,发布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报告,有效收集和保护珍稀、濒危、特有资源。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