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茶声音|全国人大代表郭桂义:加强茶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与弘扬_南方+_南方plus

受访者供图

2024年全国两会到来,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农林学院二级教授、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郭桂义带来多份涉茶建议,包括“关于加强茶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与弘扬的建议”“关于适度扩大涉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规模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建议”“关于推动将茶艺项目列入世界技能大赛和评茶员项目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建议”等。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加强茶文化研究、保护、传承与弘扬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2024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

郭桂义认为,茶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灵魂。当前茶文化发展受限制,急需深入开展茶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弘扬,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他建议,建议农业农村部、文旅部加大对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支持信阳毛尖茶文化生态系统等茶文化生态系统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支持眉茶、珠茶等更多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申报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强对茶文化研究成果、重点茶事活动等的宣传,提升茶文化影响力,营造弘扬茶文化的浓厚氛围。

受访者供图

完善涉茶类非遗传承人体系

针对涉茶类非遗保护,郭桂义认为“非遗保护,关键在人”。目前国家级传承人存在数量较少、理论知识薄弱、部分项目传承人空缺、队伍老化等问题。据统计,44项涉茶代表性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计45人(包括第六批的19人,去世2人,实有43人),仅有2个项目有3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均去世1人,实有2人),有4个项目有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个项目只有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茶制作技艺)、庙会(赶茶场)、径山茶宴、白族三道茶等7项代表性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空缺。

受访者供图

为此,郭桂义拟建议,进一步完善涉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体系,适度扩大国家级及省级市级的传承人规模,增加对高龄传承人的关注;进一步细化规范涉茶类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标准;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科学合理安排各级各类培训内容;建议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 ”参与院校。同时,也建议其他茶主产区遴选开设茶学专业的优秀高校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切实发挥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在非遗系统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三茶统筹”,加大对茶类非遗的研培力度。

受访者供图

高技能人才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郭桂义认为,茶艺技能人才是茶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评茶技能是涉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依托。

茶艺竞赛极具文化内涵,茶艺赛项从行业赛到国赛经历了多年实践的检验;在2023年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茶艺赛项竞赛技术规程采用了世赛通用的评价方式,重构了评判规则,做到与世赛接轨;我国与世界主要的茶叶生产、消费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茶艺竞赛已具备走向国际的组织基础。较其他技能竞赛项目相比,评茶竞赛极具科学内涵。评茶赛项从省赛到国赛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从综合性的品质鉴定到强调评茶技能再到回归评茶综合能力,赛项设置和考核方式不断完善,趋于科学合理。

受访者供图

为此,郭桂义拟建议,将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茶艺赛项纳入世界技能竞赛;将评茶项目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增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并建议人社部门培养一支专家队伍,对竞赛模块设置、评分标准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强化科学的指导,形成更为国际化的竞赛机制方案。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郭桂义曾提出“关于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茶文化专业的建议”,并得到教育部公开答复:“教育部支持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茶产业、茶文化相关产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积极申报相关本科专业,大力培养服务茶文化相关产业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中国茶的影响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钟敏婷

【来源】南方农村报、南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欧晓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