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度 | 全球陷入“甜蜜风暴”,食糖水的两广人淡淡定_南方+_南方plus

点击图片进入“农度”专题

2023年以来,国际糖价一路高涨,近日达到12年来的高点,全球陷入“甜蜜风暴”。

一直以来,糖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糖价格走高,也会让下游产业成本增加,产生“甜蜜的负担”。

作为世界食糖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中国如何把“糖罐子”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糖产量位居世界第三

受厄尔尼诺等天气影响,国际原糖主产国减产及出口限制,导致糖价持续攀升。国际糖价从2020年9.2美分/磅涨到28美分/磅,翻了两番,而国内糖价从最低的4900元/吨涨到现在最高7500元/吨,只涨了50%。

国内糖市之所以保持坚挺的底气,与国产糖背后庞大的增产潜力有关。

“中国是仅次于巴西和印度的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国。目前我国甘蔗单产达到5.24吨/亩,已高于全球4.87吨/亩的平均水平。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安玉兴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

2015/2016-2019/2020年中国食糖产销量。

2015/2016-2019/2020年中国食糖产销量。

我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较早的国家,已有20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只有三个制糖厂,年产量不过三万吨,连白糖也需要大量从外国进口,制糖工艺技术被外国卡脖子。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白糖走入千家万户,中国成为世界制糖大国之一。

我国将食糖视为国家战略物资,一直以来保持较高比例的白糖自给率。

广西制糖学会理事长李凯表示,我国食糖年产量约1000万吨,消费量约1500万至1600万吨,进口量约500万至600万吨。目前我国甘蔗自育新品种种植面积占比在95%以上。

糖料种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持续壮大的“糖罐子”,让越来越多的蔗农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在云南耿马县,一些村子人均种植甘蔗收入达2万元左右,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芒翁村芒伞组有种植户164户,种植面积5904亩,单产达5.5吨,人均收入2.4万元。

我国糖业发展涉及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4000万糖农的切身利益,是稳边富民的重要抓手,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2022/23榨季,我国制糖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96亿元,糖农收入371亿元。

食糖包括白糖、红糖和冰糖,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甘蔗、甜菜等糖料的种植。

食糖包括白糖、红糖和冰糖,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甘蔗、甜菜等糖料的种植。

两广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主阵地

以糖料进行划分,食糖可以分为甘蔗糖和甜菜糖两大类。从甘蔗产量来看,虽然南部各省份均有甘蔗种植,但广西、云南、广东这三省份占据了甘蔗产量的头三把交椅,合计甘蔗产量达全国产量的90%以上。

我国各地糖产量情况。

我国各地糖产量情况。

粮食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糖罐子”也要装上自己的糖。食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两广人的接力“保驾护航”。

有蔗才有糖。作为温带和热带农作物,甘蔗适合栽种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高温多雨的岭南,在栽培甘蔗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广东甘蔗制糖历史悠久,早在清代,“粤”糖已驰誉大江南北,更扬帆出海。基于此,在近代机械工业创建之时,广东强势推动蔗糖产业,分梯队建设糖厂、引进外来蔗品种、改良糖榨工艺、甘蔗种植“走出去”等战略的实施,通过工业带动甘蔗栽培业迅速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东从美国、德国、捷克购进制糖业机器设备,建成了6座机械化制糖厂,广东及沿海蔗糖业逐步发展。到了40年代广东取代四川成为中国新的产糖区,一直到90年代的60多年中,广东是我国的食糖生产中心,大量的糖厂在甘蔗林中“破土”动工。

1934-1936年广东建成的甘蔗制糖厂一览表。

1934-1936年广东建成的甘蔗制糖厂一览表。

当时广东几乎是市市都种甘蔗,县县都有糖厂,掀起一波波甘蔗种植热潮。每年榨季(每年11月到翌年4月),勤劳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忙个不停,装运甘蔗的车辆络绎不绝,糖厂门口更是排上几公里的长龙,榨出来的白糖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从1949—1979年的30年间,广东制糖工业为国家积累资金63.5亿元,其中税收46.5亿元,工业利润17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0%以上。

 2021年,江门甘化厂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广东人的甜蜜记忆正以另一种方式实现重生。

2021年,江门甘化厂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广东人的甜蜜记忆正以另一种方式实现重生。

最早育成新中国第一个甘蔗新品种,最早建成全国最大、最好的原糖加工基地,新中国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的机制甘蔗糖厂,最先开展大面积甘蔗高产高糖综合栽培技术示范……从政府到企业,从专家到蔗农,各层面的“多向奔赴”,共同创造了广东的“甜蜜事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广东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糖料生产区域发生布局优化调整。1993年,广西“接棒”广东,成为我国产糖新高地。

如今,全国每三勺糖,就有两勺来自广西。

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主产区,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19个榨季占全国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主阵地。

2023/2024年榨季,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约1124万亩,预计糖料蔗入榨量4900万吨,同比增长18.9%;预计食糖产量590万吨,同比增长11.95%。

“吃干榨净”形成“甜蜜产业链”

为提升糖业竞争力,广西用足用好自身地理条件优势,一手抓种植,以好种育好蔗。近年来,广西通过持续加大良种选育和技术攻关力度,推动我国甘蔗品种更新换代。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广西顺利实施第一轮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政策后,全区糖料蔗良种覆盖率目前达98%,其中广西自育品种覆盖率89.8%,有力促进糖料蔗增产增效。当前,广西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超500万亩,许多“双高”基地,每亩能产8吨上下。相比“看天吃饭”的年代,亩产翻了倍。

在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农民驾驶农机收割甘蔗。

在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农民驾驶农机收割甘蔗。

如今,广西将转型升级贯穿甘蔗种植、加工、综合利用的全过程,把甘蔗“吃干榨净”,形成了一条“甜蜜产业链”。

以往,甘蔗主要用于制成白砂糖、赤砂糖,缺少精深加工。如今,制糖企业已经将食糖向特色糖、功能糖、营养糖等产业链延伸,还不断开发甘蔗水、甘蔗醋、甘蔗酒等深层次产品,打造高端糖品价值链。

蔗渣经工艺改造后用于制浆造纸,滤泥转化成生物有机肥还田种蔗,糖蜜加工成高活性酵母和酵母抽提物……传统蔗糖产业向生物基化工、食品工业、发酵工业等转化升级,循环产业链的不断丰富延长让“一根甘蔗两头甜”成为现实。

共育“甜蜜事业”,中国渐入佳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国内,“缺糖”现象依然存在,每年的“缺口”大约在500万至600万吨,食糖产不足需、供不应求。

“我国农业粗放式经营模式,使得甘蔗户均种植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安玉兴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当前,劳动力紧缺、甘蔗种植高度分散是制约国内食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糖业要想做大做强,大幅提高甘蔗单产、降低甘蔗种植成本是前提。”

端稳“糖罐子”,就要补齐“短板”。“加快提升糖料蔗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水平,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提高蔗农收入。这是未来5-8年重点要做的事。”安玉兴说。

参考资料:

1.泛糖科技,会讯丨广东省糖业协会理事长刘汉德2023/24榨季全国食糖产销大会发言

2.农民日报,新榨季,糖业如何继续“甜蜜”?

3.新华社,中国糖业观察

4.20世纪上半叶广东工业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制糖业为例

5.产业观察: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进展与发展趋势

6.中国糖业协会,【中国糖史】二十世纪初新式机器制糖业的兴起

【记者】杨娉婧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杨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