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赵飞:发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守护岭南优秀农耕文化_南方+_南方plus

“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工具、是抓手、是理念,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是目的。当前全省各地国家级农遗的申报竞争激烈,我们对此更需要有清醒的认识。”12月13日,在2023广东省农业文化遗产业务工作培训班上,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赵飞现场开讲“如何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

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赵飞。

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赵飞。

“‘农遗’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粹,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赵飞强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责任主体是遗产所在地人民政府(至县级),农业农村、文旅等多部门共同领责,普及农遗的系统、活态保护理念在当下急需开展。

赵飞现场分享了历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与认定情况。从数据可见,每年的批准比例有所不同,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申报赛道“车满为患”,竞争激烈。

“即便一个省现有的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不多,也不能说它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遗产资源少。”赵飞指出,这与申报的积极性密切相关。“如广东,第一批、第三批、第四批均缺席,第二批申报了2项,第五批多地有了申报的积极性。今年第七批申报了29项,是前六批总数的2.9倍。”广东现有7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根据农业农村部有关规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包括要具有传承发展我国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价值、明确的核心保护要素和核心保护区域、特色鲜明的传统农业产业和农耕技术知识体系、以农耕为基础的传统乡土文化,并具备可持续保护传承的社会基础,存在消亡的风险。

面对竞争激烈的申报赛道,如何有效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赵飞认为广东各地申报时要高度重视材料的学术质量,遗产主导要素的选定要少一些考虑“特产”“非遗”“文物”,多一些考虑“传统农业系统”,内容要着重展示出“地方性”的农耕智慧和乡土文化。同时要明白,存在消亡风险不是缺点,是申报的“加分项”,也可能转化为“特色”。“面对城市化的严重冲击,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的保护工作有力开展,为各城区、城郊农业文化遗产地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赵飞解释说。

赵飞还建议广东申报要着力培育具有岭南特色的项目,“作为中国热带、亚热带的主要农业区,广东北靠南岭、南接海洋,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生态条件多种多样。广东农耕文化开放包容,既有古南越遗传,又深受中原文化哺育和外来文化影响。以上元素,都可以成为农遗‘岭南特色’的发掘点。”他提出,各地可以重点考虑渔文化、畜禽养殖为主导要素的项目发掘;如果相近类型国家级遗产数量已较多,要努力发掘出项目自身独有的重要价值。

此外,赵飞特别强调,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是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唯一路径,当前可以在农耕文化资源的普查、科普与活化利用等方面多做一些文章、多下一番功夫。

【记者】韩安东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陈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