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新城、美丽侨乡”,这是对中山市南区街道最好的概括。南区街道地处中山市中心城区的南大门,是远近闻名的侨乡,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乡村资源禀赋独特。
南区街道风貌。
当前,中山市正全面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着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南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吴翘楚表示,南区将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走好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发展之路,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再造一个新中山”作出南区贡献。
人文荟萃 活化侨房助文旅发展
南区街道,古称良都,这片古老的土地曾走出许许多多的名人大家。古有匡扶宋帝的侍郎马南宝、香山立县发起人之一的梁杞,近代有中国四大百货领军人物马应彪及郭氏兄弟、“空军之父”杨仙逸、“炸药之父”林炳光、中山青年革命运动先驱刘广生、史努比手模制作大师马乐山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曾多次让这里闻名古今中外。
南区街道龙环村是有名的“侨村”。
南区还是著名的侨乡。据《南区志》记载,明代至清初起,沙涌、竹秀园、北台、寮后等地村民便开始到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等地谋生。有成功者相继引领亲友出洋,渐使南区侨胞逐步增多,渐形成侨乡,至今,南区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超4万人。
华侨总是牵挂家乡,纵使在外艰苦,也不忘寄钱回家建房或捐资助力家乡建设。来到南区街道上塘村,沿着上塘牌坊、上塘大街、师姑岭街一路探寻,你一定会为这里的侨房建筑的魅力而惊叹:金花庙、华光殿等传统古庙,近百年历史的良都堂散发出古色古香的韵味;雕梁画栋、灰塑壁画的岭南民居,融合中西式风情的大院大宅诉说着华侨的故事……据统计,目前南区拥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40处、中山不可移动文物36处,拥有2个广东省侨界人文社区,获评全省第一批旅游风情小镇。
由侨房改造而来的“听竹会馆”。
此外,南区有1000多间侨房。侨房改造成了南区的一项重点工作。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修旧如旧”的同时,引进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为侨房活化带来“活水”,才能保证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我们对商业的引进是有准入标准的,包括活化侨房,我们是按照侨房的定位来引进商业项目,能够进一步丰富文化底蕴。” 南区街道沙涌经联社党支部书记、社长马杰良说道。
南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侨房活化和乡村振兴工作。为此,南区街道正稳步实施“侨乡再建”行动,分类指导乡村特色化发展,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禀赋和文化底蕴,全力推进沙涌、曹边等特色精品村建设,擦亮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金字招牌”。文旅产业的发展,为南区街道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实现产村融合。
改造后的侨房一步一景。南方+ 叶志文 摄
此次中山市乡村振兴招商大会,南区街道沙涌文旅融合发展项目作为重点招商项目,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沙涌历史文化街区、公社片区旧建筑进行修缮活化,打造先施百货主题产业园、青年文化创业基地、文创街区及网红打卡点,引进特色主题餐饮和民宿,将把沙涌建设成为有内容、有内涵、产品多元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
蓝天碧水 美丽乡村建设正当时
作为中山市中心城区的其中一个组成,南区街道的城乡风貌建设直接关系着当地群众居住质量和外来游客的印象体验。
南区街道一角。
为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自2017年起,南区街道抢抓乡村建设政策机遇,大力开展乡村建设提档升级行动。截至目前,已完成曹边、寮后、沙涌、树涌、金溪、龙环、沙田美丽宜居村建设项目以及寮后侨房修缮、等乡村振兴工程,通过对村落的整体布局进行空间梳理,将其公共区域、停车场、巷道等基础设施进行整治改造,为和美乡村带来新变化。
城南车站后面的恒美村西堡片区,曾是脏乱差的典型,由于规划不当、车位少,每到夜晚私家车乱停放现象比比皆是,当地居民对此大有意见。了解情况后,南区街道良都社区党委对这些闲置地、卫生黑点、破损路面进行改造升级,新增300多个停车位。车位多了,停泊方便,乱停乱放现象显著改观。
南区街道水网密布。
中山市城区水网密布,河涌交错,是绿水清波还是臭水沟渠,决定着周边环境的卫生状况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努力营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良好水环境,南区街道坚决打赢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通过全面整治四乱问题,修整河床引入活水,落实监管体系,加强跨部门、区域协作等,扎实推进水环境治理,变“死水”为“活水”。截至目前,已完成16条河涌整治工程,累计新建污水管网约70公里,其中,北溪、马岭、良都社区总体农村生活污水接户率达到90%以上,治理率高达87%。
南区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南区将持续落实做好河湖管理保护工作,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推行河湖网格化管理,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参与、支持和监督治水工作。除此之外,南区街道还聚焦发展短板,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工业园区道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中心幼儿园等一批项目建设,促进城市更新,优化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切实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南区群众。
今年6月,全市首个社区级儿童公园——中山市南区良都社区儿童公园建成开园。
南区街道将实施“侨乡再建”行动,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实现产村融合,力争年内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3%。
科技赋能 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
南区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地面积9000多亩,其中水果种植面积4000多亩,以种植龙眼、荔枝等传统岭南佳果为主。近年来,南区街道结合地缘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致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广引进种植蓝莓、桑葚、无花果、葡萄、柠檬等优质农业品种,同时积极扶持和发展中山百亩之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南区旭景农业科技园、绿野仙踪生态农业园等以休闲、观光、旅游为特色的都市型农业。
正在建设的“百亩之家”田园综合体。
南区工业制造业同样发达,工业用地保护红线超11000亩,为主城区之最,但土地碎片化的情况却较为突出。 “南区目前的土地状况有接近七成是在私人手上,碎片化严重,土地效益低下,为实现南区未来发展目标,‘工改’势在必行,我们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南区街道工改办工作人员表示。
“工改”号角吹响后,南区街道相继出台了《南区街道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方案》、《关于促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若干措施》文件,产业空间的再造,为南区街道城乡融合的快速推进添上新的动力。
恒美白石环园山仔工业区是中山市第一个以政府收储模式开展改造的“工改”项目,一期完成土地收储365.4亩。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单元规划的编制、土规的落实以及前期的腾挪搬迁。园区内许多重资产企业,腾挪搬迁的物流与人工开支巨大。南区工改办在了解企业困难后,只用了一个月就帮他们找到超千平方米的腾挪厂房,而且租金还远低于市场价。同时,搬迁也促使企业在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上更进一步。
园仔山菌业厂房。
在旧工业区扎根十年的园仔山菌业,就乘上了“工改”的东风。“智能系统对每一个工种都有数字监控,比如这个搔菌的工种、包装的工种,后面每一个都有数据。” 园仔山菌业董事长赖亚平介绍道。
目前,园山仔工业区原有72家经营主体中,有52家企业腾挪后仍留在南区经营发展,留存率72.2%。为鼓励非规上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搬迁,政府还按照5元/平方/月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搬迁补助。
园仔山菌业生产线。
与此同时,南区作为中山科学城的核心区域,有着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南区街道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也做足了准备,借中山市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之机,南区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以1个省级产业平台——广东省中山南区产业园为载体,规划建设中山科技创新园科技成果转化园、国家火炬电梯产业园、北溪数字经济产业园3个千亩主题产业园,构建“1+3+N”产业平台体系,为这片土地上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沃土。
创新驱动发展。南区街道正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强区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环境。今年以来,中山大力构建“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其中,中山市科技创新园项目就坐落在南区。据了解,中山市科技创新园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将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成为中科院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战略支撑平台和湾区国际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山市科技创新园项目正加快建设。
南区街道充分发挥省级产业园的平台优势和“工改”赋予的空间优势,打造公平、高效、开放的营商环境,推动装备制造业“扩链”增容、传统产业“技改”增效、生产性服务业“建链”成群。目前,8个市重点项目全部动工,正紧密洽谈一批新材料、新装备制造项目,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3家、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8家。
南区街道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写好“侨”文章,盘活“侨”资源,以农文旅之笔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积极探索创新,加快“工改”步伐,以深入推进提质增效为重要抓手,促进南区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城乡一二三产融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南区街道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统筹】黄帼蓉 高永彬
【作者】何露茜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