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用数字化手段为农业加一道“保险”_南方+_南方plus

近期抖音等视频平台上河南麦收因雨害减产的视频广泛流传引发社会关注,大家讨论中最关注的话题就是“农民损失怎么办?”

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1/4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只有用好保险这一“稳定器”,才能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此次雨害发生后,有农民陆续收到投保农业保险的赔付款项,切实降低了实际损失。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赔付标准不明,赔付金额普遍偏低,未受灾还能“返还保费”等问题。

从公开报道来看,此次农业保险赔付有些被打款至的农民粮食补贴卡,而有些被打款至社保卡。这样赔付渠道不一致会让农民误以为没收到应有的赔偿款项,从而对农业保险产生不应有的抱怨。一般来说,保险赔到哪、多久赔、赔多少都在保单中会有明确强调标注,如约定银行账户、赔付时限、赔付标准等。但是有农民反映投保后并未收到保单,于是就对赔到哪、多久赔、赔多少等问题产生误解。

过去,“农业保险”难推广的核心原因就是投保、定损等环节成本高昂,导致实际可赔金额低,农民不愿投保。而数字化手段,可以作为这两大难题的破解之道。在投保环节,农业保险投保金额低、投保人分布广泛,这在无形中拉高了实体保单的投保费用,严重降低可赔付金额。而以短信、微信形式点击链接完成电子保单的投保,可明显降低投保费用,消除投保人不必要的误解。

而在决定保险赔偿的定损环节,数字技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因农业保险定损具有面积大、情况复杂的特点导致人工实地定损工作量大且成本高昂,保险公司往往采用“定点采样”模式人工定损。即一片区域(如,村、小组等)内人工采样几个点受损情况,算出一个“统一”损失率。区域内投保农民收到赔偿金额,就是由这个损失率和投保面积换算出来的。这一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大锅饭”,不管农民实际损失不同而“统一”赔付。

不难推测,大锅饭赔付的“亏多亏少都一样”,必然会挫伤农民投保的积极性。众所周知,受地势、设施、养护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减产损失差异巨大。而“定点采样”定损让投保农民收到赔偿一样,这就导致农民实际损失和收到赔偿明显不符,引发对农业保险的不信任。

从现实情况来看,保险公司定损越细(从村缩小到亩,甚至平方米来定损),定损金额越接近农民实际损失金额。但是人工定损越细,工作量越大,成本越高,甚至会出现定损成本比农民实际损失还大的情况。在过往实践中,曾有人探索使用卫星遥感方式定损,数十万亩受灾面积在数日内完成了全部定损,成本远低于人工定损。目前卫星定损面积精度可小于1平方米,产量精度最高可大于99%,即亩产千斤作物定损误差有望小于十斤。

接下来,可用卫星定损等数字化措施大幅降低保险成本,明显提升农民理赔的“获得感”,让“农业保险”切实成为农民种植“护身符”。

【作者】杨潇,系金融从业者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