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
日前,全国农技中心在广州市举办2023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培训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书记张晔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宗云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
2023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培训班
如何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绿色种养循环要打通哪些堵点?怎样建立长效机制,做好绿色种养循环的后半篇文章?培训班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及试点省(市)及北大荒农垦集团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负责人,其他省(区、市)相关负责人共计8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围绕粪肥科学施用技术、科学施肥、加快推进粪肥就近就地还田等开展专题培训,探讨绿色发展之道。
建机制:探索绿色种养循环可持续模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四减四增”明确提出,要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当前,农业进入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全国有机肥资源养分量总量大而利用率不足,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是提高稳粮保供能力、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1年,农财两部联合发文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在17个省开展整县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会议强调,各地要提高站位,充分认识试点项目的重要性,通过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土壤固碳增汇的能力,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近年来,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市县积极探索,扎实推进,扶持了一批市场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并积极探索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和补贴方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探索经验。培训班上,试点省(市)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负责人总结工作成效,分享做法经验,交流堵点难题。
张晔指出,目前种养循环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产业脱节、布局脱节、产区实践不同步。“项目实施的基础应是种养结合农牧循环,而目前种植业与养殖业布局、基础差异较大,畜禽粪污天天产、时时采,但作物用肥与种类性、季节性较强,项目需要更加科学性的开展。”
如何整县推进,做好绿色种养循环的后半篇文章,张晔表示,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种养分离向种养结合转变,前期处理向后期利用转变,技术创新向机制创新转变。
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县级人民政府要明确各方责任,统筹协调财政、农业、环保、资源、道路交通等部门,鼓励创新机制、培育主体、壮大市场、连接种养两端,畅通种养循环,推动粪肥还田利用。同时,建立有效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市场运营模式、政策支持体系和责任监督制度,因县制宜,因场施策,推广符合本地实际的粪污资源化利用主导模式。
强技术: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当前,粮食种植面积已达高位,产能提升仅通过扩面难度较大,需要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
张晔指出,单产提升要依靠技术,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真正下工夫。“战略可划分为‘藏粮于肥,藏粮于水’‘藏水于技,藏肥于技’‘藏技于肥,藏技于水’三层,项目工作要求就在于‘藏粮于肥,藏技于肥’。”
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授课。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汪洪表示,有机肥料能够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有机废弃物中养分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循环利用,减轻面源污染。但其不合理施用会对作物生长、农田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人体健康带来风险,要健全我国有机肥料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安全高效施用技术规范。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徐培智指出,当前我国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贡献率较低,优质茶园蚯蚓-有机培肥技术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还可通过有机肥和蚯蚓的协同作用,改善土壤质量状况,激活土壤生态系统,恢复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
研讨交流科学施肥工作
张晔指出,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发展,要立足国情农情综合考量,坚持三农问题统筹考虑,注重硬件、软件一体推进,树立以作物需求为本的理念,建立高产、优质、经济、绿色的现代化粪肥技术体系。
提效能:共建绿色农业治污生态成果
随着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不断推进,我国基本解决了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建设了相对完善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农用有机肥生产、沼液储运等配套设施,打通了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通道。
博罗县开展整县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扶持一批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构建“粪肥+配方肥”“果(菜、茶)沼液还田”“粪肥(商品有机肥)+机械深施”技术模式。5家有机肥企业与种植主体合作开展粪肥还田,建立连片示范区,2022年以约1:10的比例带动全县有机肥施用,年实施粪肥还田试点面积达10万亩次,覆盖水稻、甜玉米、蔬菜、果树、茶叶等农作物,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博罗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粪肥还田示范现场
品质提升引领品牌发展。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宗云介绍,广东13个试点县项目区平均作物增产5.1%,生产出水果、蔬菜、茶叶和粮食等农产品的口感更好、品质更优、营养更均衡。项目推动了高州荔枝、英德红茶、紫金禅茶和罗定大米等大批名、特、优、新产品的区域品牌创建和绿色健康产品的供应,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项目要求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力争通过5年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处长杜森表示,全国试点市县要加快项目实施及预算执行,并做好施肥调查和效果监测,一县一策,因地制宜促进粪肥就近就地科学还田,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总结典型做法和创新机制。
【记者】陈迎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