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英歌好飒!”“燃爆了!”“巾帼不让须眉!”这个春节,当潮汕英歌舞以“洪荒之力”火遍全网,作为后起之秀的女子英歌队也迅速走红,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于潮汕英歌的认识,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潮汕女性的一些标签化印象。
大年初一,在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一场当地首创的男女对打英歌舞点燃了贺岁气氛。参演的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成为新年率先亮相的英歌“女团”。
不同于男队员们浓墨重彩的脸谱、丰富多样的服饰,女队员们妆容清新,只在额头画上“火”的标志,统一红绿两色刀马旦装束。表演现场,轻快活泼的脚步、清脆整齐的喊声、优雅而不失力道的击槌、“双金钱”和“梅花阵”的变化阵型,将女子英歌柔中带刚的艺术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
相较男子英歌队,女子英歌队着装统一,妆容清新,额上画有“火”的标志。肖铭凯 摄
女子英歌柔中带刚。肖铭凯 摄
这支由“00后”组成的英歌“女团”风华正茂,但也经历了七秩沧桑。成立于1952年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可谓开创潮汕女子英歌先河。“男子英歌取材自《水浒传》,女子英歌则取材自穆桂英挂帅或者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在“95后”队长吴燕花看来,女子英歌生来含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寓意,是对传统思想的大胆突破。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西门女子英歌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停滞,女子英歌打法险遭失传。直到2011年,西门社区重新招募队员组建女子英歌队,请来健在的老队员指导培训,才让女英歌“血脉”得以赓续,如今队伍规模已达50多人。
“我从小喜欢英歌舞,那时还在想,为什么只有男生才能跳英歌舞呢?”当年15岁的吴燕花听到西门社区招收女英歌队员的消息后,在家人的支持下报名参与,成为了第一届队员。
“感觉学起来还挺容易。”初学阶段便展露天赋的吴燕花,更加坚定了学习女子英歌的决心。训练三年,她便担任队长,如今已是西门女子英歌队的“主心骨”。
吴燕花(前排右二)与队员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吴燕花(左四)与队员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女子英歌的主打槌是‘五下套’,但只有一套还不够丰富好看”。吴燕花介绍,新组建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在传承“老五下套”的同时,创新发展出对打十下套“双凤贺春”及十二下套“百凤齐舞”。此外,她还创新了单打十二下套“回环太极”。
2014年,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获评区级非遗,今年将申报市级非遗。见证了团队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吴燕花颇有感慨。在她看来,女子英歌“难在坚持”。“其实很多女队员身上都有一股坚韧精神,不是说因为辛苦而放弃,而是随着成家、生育,生活重心变了,往往就没法兼顾,不如男子英歌组织起来容易。”
西门女子英歌队于2014年获评区级非遗。肖铭凯 摄
对于女子英歌的传承发展,吴燕花还是充满信心。“每年暑假招学员,都有很多人报名,我们还要进行一番筛选。”吴燕花表示,队员大多是15-20岁的在校学生,因此一般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晚上开展集训。“跳英歌舞的运动量很大,哪怕冬天也要跳出一身汗,但是对于强身健体很有帮助,队员们学习热情很高。”
疫情三年,许多年俗活动取消,但西门女子英歌队的训练并未中断。今年春节,年俗回归,带领队员重上“战场”的吴燕花满心激动,她吹着哨子穿梭在队伍里,以抑扬顿挫的哨声引导表演节奏。
吹着哨子穿梭在队伍中的吴燕花。 受访者供图
正给队员化妆的吴燕花。 受访者供图
表演队伍里,“00后”队员郑少芳已经坚持训练了六七年,去年参加工作后,由于要上晚班,日常训练次数减少,但她早已将全部招数烂熟于心,现场表演依然挥洒自如。她的父亲站在人群里观看演出,自豪道:“我们家的男孩女孩都学英歌舞。”
“00后”队员郑少芳坚持训练了六七年。
这场新年首秀,也让西门女子英歌队迅速“出圈”。“前几年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还没发展起来,加上疫情三年停演,很多人不知道女子英歌队的存在,今年我们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吴燕花表示,目前已经收到来自其他地区的邀约,正月十九将赴潮州演出。“对方在网上看到我们的表演后,觉得女子英歌很有新意,就邀请我们过去。”
如今,吴燕花的最大心愿,就是让女子英歌队走向更大舞台。“获得更多关注,争取更大舞台,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这项非遗。”
【记者】肖婉琦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