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00后演绎的男女对打英歌舞,焕发千年古邑青春活力 | 新春走基层_南方plus_南方+

“咚咚锵!咚咚锵!”过年期间,熟悉的锣鼓声响起,潮汕人的DNA动了!

“英歌队要来了?!”哪怕天明才入睡,被锣鼓声唤起的人们也能一骨碌爬出被窝,套双拖鞋便赶紧下楼看“闹热”。

暌违三年,潮汕年味“强势”回归。近年来走红网络的潮汕英歌舞,也成了许多年轻人最为期盼的年俗活动。

大年初一上午9时许,在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文光塔下,文化广场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英歌队尚在巡游路上,满心期待的人们早早便来等候。作为国家级非遗,潮阳英歌久负盛名。这个春节,文光街道举办迎新春庆佳节文化惠民活动,首次推出男女对打英歌舞表演,不仅点燃了许多“胶己人”的观看热情,也吸引了不少外乡人前来一睹风采。

塔馆英歌队和西门女子英歌队在年初一首次演绎男女对打英歌舞。肖铭凯 摄

塔馆英歌队和西门女子英歌队在年初一首次演绎男女对打英歌舞。肖铭凯 摄

“我是在抖音上看到这个活动预告的,觉得很有看头。”来自海门镇的杨先生一早便携妻女赶来城区,他抱着三岁的女儿,难掩激动之情:“疫情三年,年俗活动基本取消,这个春节要带孩子好好感受过年氛围,这将是她人生中观看的第一场英歌舞。”

来自海门镇的杨先生一早便携妻女赶来城区观看英歌舞表演。

来自海门镇的杨先生一早便携妻女赶来城区观看英歌舞表演。

小朋友坐在大人肩头等候表演。

小朋友坐在大人肩头等候表演。

当两面队旗高高举起,塔馆英歌队和西门女子英歌队开始进场列队了。妆扮为梁山好汉的男队员或威武、或凶猛、或滑稽,妆扮为穆桂英、花木兰的女队员个个英姿飒爽。据了解,整场表演共有106名队员参与,男子队员和女子队员分别为54名、52名。参演者基本为“00后”,年龄在14岁至22岁之间。

扮演“鼓上蚤”时迁的英歌舞队员。

扮演“鼓上蚤”时迁的英歌舞队员。

扮演“双枪将”董平的英歌舞队员。

扮演“双枪将”董平的英歌舞队员。

扮演“一丈青”扈三娘的英歌舞队员。

扮演“一丈青”扈三娘的英歌舞队员。

扮演“小李广”花荣的英歌舞队员。

扮演“小李广”花荣的英歌舞队员。

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芳华正茂。肖铭凯 摄

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芳华正茂。肖铭凯 摄

队员们浓墨重彩的脸谱和服饰,吸引了许多小朋友的目光。“妈妈,我们到前面去!”见小孩直往前钻,洪女士又稍往前挤了挤。“三年没回来过年了,今年真的好热闹!”她也特意带小孩出门看英歌舞。“家乡的传统文化,走到哪里都忘不了,难得回一趟家,肯定要来看看的。”

人群喧闹,交织着潮汕乡音与普通话。来自北京的鹿比挤进了人潮前面,找好位置架起了相机。这个为潮汕民俗深深吸引的北京女孩,在疫情放开之后的第一个春节,不远千里跑来感受潮汕年味。“这里的过年氛围真好呀。”鹿比希望用镜头记录下这个特别的春节、这段特殊的旅程。

北京女孩鹿比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这个春节,她不远千里来到汕头潮阳,体验年俗活动,感受潮汕年味。

北京女孩鹿比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这个春节,她不远千里来到汕头潮阳,体验年俗活动,感受潮汕年味。

10时许,《好汉歌》的伴奏声响起,两支队伍排布广场两侧,每侧男女队员各成一列,将手中双槌交叉举至额前。一张张涂满油彩的青春脸庞,目光坚定,气势不凡。

“咚咚咚!咚咚咚!”锣鼓铿锵,哨声吹响,英歌舞表演开始了,围观群众不约而同高举手机相机。只见男女队员击槌对打,跃动身姿,节奏紧密,吼声整齐。男子粗犷豪放,女子柔中带刚,可谓巾帼不让须眉。男女对打之后,两支队伍轮番上阵,阵型不断变化,将“双金钱”“双凤贺春”“六圆梅花阵”等精彩演绎。女子英歌欢快轻盈,阵型优雅赏心悦目,身形矫健灵动如兔。随着锣鼓节奏变化,中板变为快板,男子英歌气势爆发,领头“好汉”腾空侧翻,引来欢呼喝彩。

现场观众热情高涨。

现场观众热情高涨。

女子英歌队员英姿飒爽。肖铭凯 摄

女子英歌队员英姿飒爽。肖铭凯 摄

男子英歌张力十足。图为扮演“双鞭”呼延灼的队员。肖铭凯 摄

男子英歌张力十足。图为扮演“双鞭”呼延灼的队员。肖铭凯 摄

将近11时,集中演出告一段落,英歌队员击槌穿越广场人群,开始游街表演,意犹未尽的观众一路跟随。

英歌舞“迷妹”莹子看完这场,仍不过瘾,很快打听到了初四下午的另一场英歌舞表演。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莹子,因有家人定居汕头,今年春节在汕过年,一大早专程从市区赶到潮阳观看英歌舞表演。“有幸与他们合影,小伙子们很英武。”她分享了一张同英歌舞队员的合影,充满了“新胶己人”的欣喜与自豪。

来自北京的莹子喜爱潮汕民俗文化,是一枚“英歌舞”迷妹。  受访者供图

来自北京的莹子喜爱潮汕民俗文化,是一枚“英歌舞”迷妹。  受访者供图

【记者】肖婉琦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谢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