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0月13日,湛江廉江市新民镇第一初级中学校园里响起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琅琅书声。新学期,该校新设的小学寄宿班迎来了106名六年级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全镇8所小学。

每个乡镇建成1所以上标准化寄宿制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湛江市2021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目前,廉江市已改建成13所寄宿制小学,另外在7所中学暂时附设六年级寄宿班,共提供寄宿学位2901个。今年9月,廉江市首批共2510名来自乡村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入读各寄宿制学校。

新民一中小学六年级寄宿班的学生正在上课。

丨省投入22亿元建寄宿制学校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11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乡村小规模学校(指学生数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须达到省定标准要求。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2019年发布的《关于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省级补助资金的公示》,2018-2020年,广东共投入22亿元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20年,完成全省现有寄宿制学校的提质改造,确保所有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省规定标准;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学位约41万个,基本满足农村偏远山区学生、留守儿童寄宿学习的需要。

廉江市镇(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利用被撤并的初中现有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设施设备,改建寄宿制学校13所;根据初中富余学位情况,在7所初中设置小学高年级寄宿班。第二阶段,对初中附设小学高年级寄宿班的镇,同步规划新建1所寄宿制小学,建成后取消初中附设小学高年级寄宿班。目前,第一阶段任务全部完成,就读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以六年级为主,有2所改建的学校合并了小规模学校的四至六年级学生,另有1所合并了小规模学校的五、六年级学生。

学生住宿费由省级财政补助

廉江市教育局计财股工作人员郑润均介绍,20所学校共需新增配备教师153名,以及安保人员、生活老师和厨房工作人员共197名,目前有关人员基本配备到位。学生的住宿费由省级财政补助,水电费由学校解决,学生只需承担伙食费。

“建设镇(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紧张问题。”廉江市教育局副局长黄炎说,该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核定教职员编制16610名,实有在编在职教师14809人,缺编1801名。其中,城区小学缺编274人,乡镇小学缺编835人。各镇小规模学校较多,每所学校的师资配备和设施设备投入等又必须达到一定要求,使得教育资源利用率偏低。“相比分散师资分散教学,建设小学寄宿制学校,将村小高年级学生集中到镇上就读,同时将部分被撤并的初中或小学高年级的老师调整过来,就可以满足教学需求。”黄炎说。

今年新设的小学寄宿制学校中,良垌镇第五中心小学(以下简称“良垌五小”)由一所被撤并的初中改建而成,四至六年级学生全部寄宿在校。全校6个年级651名学生共配备39名老师,其中16名为原初中老师,另外20多名老师从各个村小抽调补充,师生比约1:17。

丨集中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良垌镇蒲苏村蒲苏二小原有6个年级109名学生,配9名教师,师生比约1:12;这学期五、六年级被撤并后,4个年级61名学生配5名教师,师生比基本保持不变。

“每周五天一共30节课,我要上25节。”在蒲苏二小担任三年级班主任的陈小燕指着办公桌上的排课表说,“教完三年级的语文,就去教四年级的英语。”良垌五小五年一班的班主任崔玉梅之前在蒲苏二小任教,她告诉记者,在蒲苏二小,平均每位老师一周要上20节课,班主任都是“全科老师”。在蒲苏二小一楼教师办公室的一张课表上,有几门课被划去,标注“写字”。“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没有专业的老师,有时只能改成自习或写字课。”崔玉梅解释。

廉江市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吴小梅介绍,很多小规模学校仅能配备语数英三科老师,其他科目缺少专业的老师,加上师资紧张,“全科老师”现象非常普遍。

寄宿制学校的情况好很多。崔玉梅说,到了良垌五小,她每周只有7节语文课和几节思想品德课、安全教育课等,备课时间充足了,课堂教学质量也提高了。“身为班主任,现在有更多时间去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还能抽出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习进度不太理想的学生情况。”崔玉梅介绍,寄宿学生每晚7点20分开始晚读,7点50分开始上晚自习,8点半下课。“每个班都有一名科任老师坐班,给予学生们相应的辅导。”

新民一中六年级学生宿舍。

丨孩子寄宿或比留守获更多关怀

“孩子比以前更开心、懂事,我也放心多了。”陈书阁说,她与丈夫常年在外地务工,两个儿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现在良垌五小分别寄宿就读五、六年级。之前孩子在蒲苏二小上学,爷爷每天骑电动车接送。陈书阁本担心孩子寄宿不适应,“开学第二天,我还过去给他们打理床铺,千叮万嘱,就怕他们不适应。”但一个月后,小儿子告诉她:“我们很喜欢在学校住宿,很喜欢崔(玉梅)老师。”孩子的变化出乎陈书阁的意料。“国庆假期回来,发现孩子们没那么调皮了,更有礼貌了。通过监控看他们周末在家的情况,帮爷爷奶奶干活效率都很高。现在真正放下心来。”

崔玉梅认为,寄宿制学校拥有更好的文体设施、课外活动等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寄宿在镇里,要比留守在村里,获得更多的关心、辅导和锻炼。

部分学生从走读转为寄宿,也免去了家长的接送之苦。蒲苏村里山自然村村民陈国飞有3个孩子,老大上了初中,老二在良垌五小读五年级,小儿子还在蒲苏二小读二年级。他告诉记者,老二在镇上寄宿,每周接送两次,而小儿子在村里读书,每天要开车接送4次。“村子距离学校几公里,为了照看孩子只能留在家务农,没有去打工。”陈国飞说,有时接了其他活抽不开身,只能让70多岁腿脚不便的老人帮忙走路接送,很担心也很无奈。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