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农技推广模式?_南方plus_南方+

近日,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下称“省农科院作物所”)举办的“互联网+”时代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研讨会暨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启动会在广州召开。省农科院副院长杨少海、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罗国武、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陈小平、副所长洪彦彬,及广州、佛山、江门、肇庆、阳江、湛江、云浮、清远、河源、揭阳等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省内外种业公司等单位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与会代表合影。

与会代表合影。

会上,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罗国武充分肯定了举办本次交流会的意义,他希望以后有更多科技人员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各地市推广机构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加强联络,使农业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共同促进广东农业农村新发展。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罗国武。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罗国武。

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少海指出,作物所科研实力强,专业优势明显,常年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推广工作,为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产业的振兴贡献力量。他希望通过院地合作、院企合作、产业园合作等,加强与省内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进一步拓展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少海。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少海。

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陈小平希望参会代表能集思广益,积极为创新农业推广模式建言献策。省农科院作物所属下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烟草、南药6个学科的专家分别介绍了学科团队的研究进展,围绕粤甜黑珍珠1号、航花2号、广薯87、粤薯1号等一批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和新优主推品种,以及花生机械化播种与采收技术、甘薯健康种苗繁育技术、水稻-烤烟轮作高效技术、特色作物与南药种苗繁育技术体系等代表性配套技术做了详细介绍,并对广东农业推广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陈小平。

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陈小平。

与会代表围绕“互联网+”时代下农技推广模式创新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省内各地市区农业推广部门代表纷纷表示,目前普遍存在农技推广人才断层、推广活动专项资金匮乏、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了解不深等问题,一致提出应通过南方+、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形式,拓宽农户获取优良品种信息的渠道,同时结合农民观摩会、现场推介会等形式,让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等建议。南方农村报社等媒体代表分析了今年来新媒体对乡村振兴产生的推动作用,指出优质品种直接带动提升种植经济效益。省内种企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等代表希望进一步加强与省农科院作物所的深层合作,为企业打造品牌、提升生产效益、带动产业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品种支持。

省农科院作物所玉米研究室副主任李武表示,玉米研究室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国家南方广东甜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南方花生和鲜食玉米科学观测站、广东省及广州市鲜食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依托单位,是我国专业从事鲜食玉米遗传育种研究成员和博士最多的科研团队。

据了解,玉米研究室近五年通过品种审定45个,其中国审玉米品种15个,广东省及广州市玉米主导品种占比50%以上。粤甜系列新品种(粤甜28、粤甜36、粤甜41、粤甜42等)和粤糯系列新品种(粤白糯2号、6号、8号,粤甜黑珍珠1号、2号,粤白甜糯168、粤五彩甜糯等),目前,50%新优品种已实现成果转化,推广市场潜力较大。优质甜玉米新品种“粤甜28”以500万元的品种经营权转让,开创国内鲜食玉米品种交易市场的高价先河。

省农科院作物所玉米研究室副主任李武。

省农科院作物所玉米研究室副主任李武。

省农科院作物所花生研究室副主任刘浩说,花生科研团队是国内最早从事遗传专业育种的机构,历经50多年发展,已成为产学研高水平研究团队。全队成员共16人,国家花生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与综合试验站各1人,高级职称人员8人,9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涵盖作物遗传育种、栽培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食品加工等。建有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南方花生育种分中心、农业部华南花生与鲜食玉米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花生产业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国家南方花生原原种扩繁基地、广东省花生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花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南方花生遗传改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7个。

研究室现培育36个通过审定的花生新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52个,申请发明专利62项,已获授权专利37项。“粤油”、“航花”系列花生品种深受市场青睐,航花2号、粤油7号两个主推品种累计种植面积均超过1000万亩。现阶段全省种植的花生品种有:粤油7号,粤油13,粤油45,航花2号,粤油79,粤油390,粤油18。据不完全统计,省农科院作物所花生室研发的品种推广面积占全省花生面积55%~60%,市场前景广阔。

省农科院作物所花生研究室副主任刘浩。

省农科院作物所花生研究室副主任刘浩。

省农科院作物所马铃薯研究室副主任李小波说,研究室于2017年正式成立,并创建了广东省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保存有国内外马铃薯种质资源近1000份;通过审定和登记的品种有9个(粤引85-38、中薯3号、大西洋、云薯901、粤红一号、云薯306、陇薯7号、华薯9号等),占全省75%;承担各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广东省推广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薯3号、大西洋、陇薯7号等多个品种连续多年入选广东省、广州市农业主导品种;陇薯7号、云薯306、冬种马铃薯-甜玉米-中晚稻三熟轮作高效生产技术被评为广东省2021年农业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

省农科院作物所马铃薯研究室副主任李小波。

省农科院作物所马铃薯研究室副主任李小波。

科企合作实现双赢。在研讨会上,省农科院作物所与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广州鸿丰种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科技支撑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航天花生新品种培育平台以及鲜食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持续全面推进优质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及时加快省农科院作物所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科企合作签约现场。

科企合作签约现场。

科企合作签约现场。

科企合作签约现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是省属公益一类、正处级科研机构,成立于1996年,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系和经济作物系。研究所主要面向华南地区农业发展的需求,针对粮油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烟草、特色作物与南药等作物的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和生物技术研究。

省农科院作物所现设有玉米研究室、花生研究室、甘薯研究室、烟草研究室、马铃薯研究室、特色作物与南药研究室等6个专业研究室。现有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南方花生分中心、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华南花生与鲜食玉米科学观测实验站、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旱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等22个国家与省部级科研平台,是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科研机构和广东省作物学科领域的创新中心。研究所育成的玉米、花生、甘薯、烟草、马铃薯、甘蔗、南药等作物新品种和集成的农业新技术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为广东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科技支撑。

未来,省农科院作物所将以种质资源研究为基础,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发掘与机理解析为核心,营养健康型作物新品种选育为目标,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智慧农业研究为导向,为解决广东及华南地区粮油与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中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科技问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建立和完善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和学术文化三大体系建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队伍整合和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形成种质资源鉴评与利用、基因发掘与遗传机理解析、种质创新、现代育种技术、新品种培育及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一体化研究格局。

【作者 】揭育聪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张植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