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是什么样子的?
是热情淳朴的村民,还是家家升腾的袅袅炊烟,是目之所及的绿色生机,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超然?关于田园生活的一切,在云浮市新兴县都能找到答案。
这里是山与水的故乡,天露山巍峨耸立,新兴江奔腾不息,孕育出千年禅宗文化。这里是诗与画的田园,处处可见村舍错落有序、道路宽敞平坦、农田绿意盎然,人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温氏新兴优质鸡产业园联结带动农户14736户,吸纳就业人数逾5万人。
近年来,新兴县牢牢抓住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2021年,中共新兴县委员会获“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表彰,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成效明显,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到位,文明乡风培育浸润民心,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高质量发展
“签约成功!”8月,随着新兴县车岗镇产业振兴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的完成,“镇政府+温鲜生企业+农商银行+华南理工大农品盛团队+新兴县创新中心+农户”六方合作发展的共赢机制正式启动,当地“瘦身”鱼、稻田鸭、牛油果、肉鸽、鳄鱼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集群式走进大湾区,大大丰富了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新兴县农业自然禀赋得天独厚,香荔、紫米、丝苗米、象窝茶、优质鸡等名特优农产品素负盛名。近年来,新兴县以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以农业产业与工业产业、第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为突破口,积极鼓励、引导广大农户发展优质鸡猪、高端粮油、绿色蔬菜、生态水果、生态水产、有机茶叶等符合当地实际的富民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紫米是天堂镇区村的“一村一品”,助农增收效果显著。
截至2020年底,新兴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27家、年收益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4100多个,流转土地9.4万亩,联结带动6万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成为了代替单兵作战、分散种养的主要经营模式,有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晚稻完成收割,在天堂镇东南村里,房前屋后、篮球场、院子等空地到处可见家家户户忙碌晾晒的身影。村民黄明在自家院子把谷子均匀地摊开,一颗颗饱满的谷粒在阳光的照耀下脱去水分,越发金黄。“今年晚稻丰收,丝苗米粮价也涨了!”黄明高兴地说。
今年是黄明加入丝苗米产业园工作的第二年,负责东南村30多户丝苗米种植户的管理。去年,他以“园区+农户”模式加入产业园,通过获取“土地租金+股权分红+劳务工资”,当年就实现增收1万多元。“种地看天吃饭,有时甚至颗粒无收,但现在有了分红,再也不怕吃不上饭了!”
像黄明一样增收的还有当地的许许多多农户。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收官,新兴县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产业帮扶、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工作方案》,统筹落实各级财政资金扶持产业园建设,鼓励、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入园务工等途径加入产业园建设。
如今,新兴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成功创建了全国首个畜禽种业国家产业园以及温氏新兴优质鸡产业园、生猪产业园、丝苗米产业园、茶叶产业园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省级专业镇5个、省级专业村31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2个、加工基地3个,吸引返乡创业人员1.3万人,辐射带动农民就业人员约8万人,产业园内农民收入水平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高质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新兴县4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00多个家庭农场采用生态绿色友好型技术,联农带农走出致富路。
建设岭南特色农村建筑风貌带,推动村美民富
整洁平坦的乡村绿道蜿蜒穿越,两旁黛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在绿树红花中,院墙上绘着的彩色墙绘构思精巧,让人忍不住驻足停留。广场上、公园里、榕树下,老人闲话家常,孩子开心嬉戏,这样的温馨与祥和,只是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里每天都在上演的一个寻常场景。
“以前的猪圈、草屋、塘厕,全都没有了,现在村子变靓了!”从县城学校退休返乡的刘老师是土生土长的社圩村人,自从去年村子启动岭南特色农村建筑风貌带建设以来,他见证了社圩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猪舍、淤泥地变成了小广场、文化长廊,各家各户门前的垃圾杂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文化楼、小公园成了村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这些变化讲也讲不完”,刘老师感慨地说。
近年来,新兴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方案》《新兴县建设岭南特色农村建筑风貌带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
焕然一新的美丽圩镇太平圩镇。
针对农村建房规划滞后、风貌不一的问题,新兴县选择太平镇下沙、上沙、马山、社圩和河村5个连片村域,立足乡村资源特色、地域禀赋、产业优势和人文特征等元素,沿着483县道串出一条岭南特色农村建筑风貌带,以“村美路美产业美”为重点,深入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大力清拆整治破旧泥砖房、危房、违法建筑,改造房屋外立面,推动整体提升沿线农房和临街前排厂房、民居、商铺等房屋风貌。同时,精心设计沿线村庄村标,科学规划旅游驿站、景观节点等公共空间配套设施,绿化美化亮化沿线村庄道路,打造沿线路域地标,建设“美好公路”。
曾经的社圩村,房前屋后乱搭乱建、垃圾杂物乱堆乱放。“每次回来,偌大的村子找个停车的地方都是难事。”乡贤郑先生告诉记者,以前车子开到村口就看到道路两旁堆满了杂物,连人车分离都保障不了,而现在,社圩村有了统一规划的停车位,道路安全畅通,“车辆乱停乱放已经是过去的历史了,村里也变得越来越热闹”。
随着岭南特色农村建筑风貌带建设的深入开展,太平镇已完成农房外立面改造2000间,建成“四小园”等生态小板块50处,完成483县道绿化升级改造以及配套设施10余公里,完成三线整治、广告格栅改造2公里,完成节点村庄村道硬化、沥青铺设5公里,彻底改变外立面五花八门、环境“脏乱差”等现象。
目前,新兴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12条、市级示范村40条、县级示范村128条,美丽乡村也催生了“美丽经济”。村容村貌的巨变不仅受到群众的热捧,还点燃了众多外出务工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热情,当地新增了不少民宿、农家乐等,大大地丰富了旅游业态,建设美丽乡村激发的乘数效应效果显现。
岭南特色农村建筑风貌带节点村庄太平镇河村田园风光秀美。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日前,天露山第十届梅花节启动仪式在天露山旅游度假区举行。万亩原生态梅花竞相绽放,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慕名而来的游客,一边赏花一边感受这个农业大县独特的文化气息。“新兴我来了很多次了,除了天露山,还去了六祖故里、藏佛坑、象窝山,每次来都玩不够!”游客陈先生高兴地说。
近年来,新兴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因地制宜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规划“禅意之旅”“禅茶之旅”“现代农牧”“生态旅游”“紫色天堂”5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禅意之旅”和“禅茶之旅”入选第二届“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打造龙山塘村和朱所村两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以及区村这个广东省粤菜师傅名村,创建天堂小镇旅游景区为国家3A旅游景区,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到“全域美”。2020年6月,新兴县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华丽嬗变。
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灵魂,旅游是文化实现资本化、产品化、走向大众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新兴县不仅注重塑造美丽乡村风貌和改善人居环境、擦亮特色旅游品牌,也注重乡村历史文化底蕴传承,赋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太平镇河村是革命老区村,有解放战争时期粤中纵队河村战斗等红色革命遗址。为深挖红色资源,扎根红色沃土,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河村新建了集思想教育和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河村战斗广场、铁肩广场、党建文化公园、幸福湖等,成了市民旅游的圣地,吸引了四面八方游客前来感受红色历史文化。
同时,新兴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累计2300多条,有价值线索200多条,最后经整理有保护和传承价值非遗产项目共25项。其中,六祖诞庙会、社圩舞火捞、六祖民间故事、新兴凉果制作技艺四个项目已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恩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六祖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记者】欧晓嫦
【通讯员】新振兴宣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