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农人⑩ | 叶红:在改革开放的沃土上建立乡村特区_南方plus_南方+

image.png

“要正确认识乡村的价值,让城乡等值融合发展”;

“城镇化继续推进的同时,要实现‘主动乡村化’”;

“广东有改革的基因,可以探索建立乡村特区”……

近日,围绕乡村振兴议题,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建筑学院教授叶红,她提出了一系列鲜明的观点与主张。在她看来,广东有其巨大的优势与潜力,站在乡村振兴元年这一新起点上,应该有信心有决心树立乡村振兴全国标杆,“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叶红的主张,源于她16年来深耕乡村的研究与实践。这些年来,她的团队从高校工作室,逐步发展成如今实现乡村全产业链集成服务的平台。作为华工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广东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叶红致力于发挥平台与纽带作用,通过链接高校专业团队、政府、企业、乡村等多方资源,凝聚合力推动广东乡村振兴。

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建筑学院教授 叶红

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建筑学院教授 叶红

广东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广东与浙江相比,最大的优势在哪里?叶红认为,广东的优势就在于其活跃的市场经济和基层组织,以及村民对于市场经济的高度认可。

她指出,浙江乡村振兴起步较早,目前成效更为突出,主要在于“强势政府”作为,自上而下建构起比较完备的制度;而过去广东在这方面相对较弱,如果把这块短板补齐,将自上而下的管控与自下而上的治理相结合,将激发出相当大的潜力。过去几年,围绕脱贫攻坚和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广东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乡村要有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必须导入产业实现造血功能,公共财政投入作为市场资本进入的“引水钱”,正能充分发挥广东市场经济的巨大优势。

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变美了,但乡村不能仅仅“为美而美”。在叶红看来,乡村的美既有经济价值也有精神价值,应该让乡村的美和功能以及发展相结合。广东可以立足自身优势,将促进城乡优质资源融合发展作为一大发力点。

“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正确认识乡村的价值,让乡村呈现出应有的姿态。”叶红指出,从地景状态来看,城市是高密度发展的,乡村则相对低密度发展,但乡村具有生态和文化上的比较优势,它不只是农业的空间载体,还可以承载各种类型的功能,可以成为优质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而且所产生的效益并不一定会比城市低。在她看来,珠三角的城乡混合形态并不等于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实际上要求城与乡在空间上的边界更加清晰,同时,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真正实现自由流通。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如果打通了城乡要素流通路径,乡村的资源价值是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的。”她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两大时代背景,一个是移动互联加智能化时代,让远程和分散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可能;一个是后疫情时代下,生命健康正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因此,在生态和文化上拥有比较优势的乡村会更具吸引力,将吸引更多优质的人员、优质的产业进入。

“学习浙江,并不是重复走它十几年来走过的路。我们要抓准时代的脉络,立足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叶红强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叶红作为评委出席广东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现场活动。

叶红作为评委出席广东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现场活动。

继续城镇化?“主动乡村化”!

正是基于对乡村价值的认识与判断,在当前的城镇化背景下,叶红提出了“主动乡村化”的观点。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期内,中国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2020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在这个节点上,接下来中国的城镇化之路到底该怎么走?”长期深耕乡村,叶红形成了有别于当前主流认识的思考。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继续以城镇化作为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当城镇化率上升至75%甚至80%以上,就会开始出现逆城镇化;这种思路往往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并不真正重视乡村,认为把资源投放到乡村所产生的效益远比城市要低,政策和资源还是主要倾向城市。

“我认为要在城镇化继续推进的同时,实现‘主动乡村化’,让乡村和城市等值融合发展。”叶红主张,应该从价值判断上认为城乡是具有平等价值的,推动乡村成为优质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

“比如互联网企业的一个云计算研究中心,难道不可以用乡村小院的形式来承载吗?其实是完全可以的。”她举例道,东莞的华为小镇,原本计划落地于真正的乡村环境,如同硅谷一般,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真正刺激研发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可现实状况是,乡村在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还跟不上,所以只能新建一个相对封闭的华为小镇。

叶红认为,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果能在城镇化继续推进的同时实现“主动乡村化”,那么中国将走出一条新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全世界树立一个新的标杆。

叶红在高州市“碳中和新乡村”培训班上授课。

叶红在高州市“碳中和新乡村”培训班上授课。

别把资本拦在下乡路上

那么,如何推进城乡等值融合发展?

在叶红看来,县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最优单元,在县域范围内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在揭阳市惠来县开展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她就深有体会。当地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突出短板,而县财政比较薄弱,要抓紧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并不现实。如何突破瓶颈?就是依靠县域内城乡资源的互换融合。

叶红介绍,该县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包括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和集中的光伏发电项目。能源企业要拿下资源,需融入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过去往往是投资建厂,但当地政府已经发现,建厂实际上只带来了产业链上的某个小环节,当产业链不完整的时候,这些企业的产能和产值远远不够。因此,在与当地主官交流的过程中,她便提出建议,将新能源产业和乡村振兴统筹起来,并不一定让新能源企业建厂,可尝试建立乡村振兴公益基金,因为新能源资源是属于乡村的资源,这些资源产生的价值应该回馈乡村。“这就是县域内城乡优质资源的互换融合,实现了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补基础短板。”

“所以,乡村要实现资源价值的提升,要实现产业振兴,恰恰需要创造条件让资本下乡,让资源在城乡之间流通起来。”叶红指出,资本天然是逐利的,但当前要做的,不是去限制、提防资本,而是应该更进一步畅通资本进入乡村的路径,建立起完备的制度体系,包括土地制度、金融制度、财税制度等。“为什么一提资本下乡,就会有圈钱圈地的担忧?问题就在于目前乡村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她强调,对于资本,制度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个是保驾护航,一个是管控作用。

叶红在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调研。

叶红在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调研。

在湾区建设乡村特区

“现代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度改革来打破桎梏,但乡村的制度改革比城市更加复杂,比如土地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要不要改?怎么改?”叶红提出了一项设想——在湾区建设乡村特区。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伟大成就,就是建设特区。”她指出,改革开放前40年以城市为重点,下半场的主战场就在乡村。那么,能否像当初建立城市特区一样,也在广东建立乡村特区?“就像当年的深圳,没有钱,单靠政策,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在她看来,这就是流淌在广东人血液里的改革基因,广东乡村振兴要树立全国标杆,应该像构建城市特区那样来构建乡村特区,建出制度的特色、风貌的特色、产业的特色等。

以深汕合作区为例,叶红认为,作为深圳的飞地以及乡村振兴主战场,深汕合作区就应该发挥深圳特区最大的优势,构建全国第一个乡村特区,先行先试探索一些政策、制度和模式,寻找到真正适合中国乡村发展的道路。

叶红介绍,之前深汕合作区的规划是以城市建设为主,但如今的发展思路已经发生改变,围绕“田园城市·都市乡村”的发展理念,当地正打造“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她带领的团队正参与其中一条示范带的构建。“这起码是意识到了乡村的价值,乡村和城市能够同步发展。”在她看来,这个大方向是对的,深汕合作区有可能成为深圳最有亮点的一个区,应该走出和深圳其他区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但目前除了补齐基础短板,还要构建制度体系,“关键就看建设过程中能否在制度上有所突破”。

“另外,现在正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这是一个重要窗口期。”她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最重要的是对国土空间资源作整体盘整,并进行科学的资源配给。要实现“田园城市·都市乡村”,还得看是否按照城乡等值融合发展的理念来进行资源配给。“广东应该抓住这个窗口期,为下来的乡村建设发展提供法定技术支撑。”她强调。

“我在孔美有三分地”

秉持城乡等值融合发展的理念,长期以来,叶红带领团队在广东各地乡村开展了一系列实践。

“每一个村庄的蜕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叶红感慨道,这些年来,村干部和村民们已经越来越积极主动,一旦有机会,他们也想参与进来。“我从未有过村民不好打交道的感受,只要你为乡村服务的初心不变,真正给村里带去利益和价值,村民都是很好打交道的。”

在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的实践经历,就让她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孔美村曾是国内“重点涉毒村”,2016年被定为省定贫困村,由华工负责对口帮扶。5年前,叶红第一次带领团队进入孔美村时,所有村民对于外人都十分警惕。当时,她把自己的小孩也带了过去,让小孩带着玩具糖果和当地的孩子交上朋友,孩子们就成了向导与翻译,让团队顺利进入村民家里头进行沟通交流。

在这样一个拥有深厚祠堂文化的潮汕乡村,如何让村民接受规划设计方案,改造村里的祠堂、广场等空间?叶红认为,对于当地丰富的祠堂和庙宇,应给予充分尊重,并挖掘利用其中的文化力量。于是,她和村民们商量,请本校一位搞古建研究的专家过去帮忙看看。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村民们逐渐理解了规划设计发展的思路。团队在孔美村的实践成果,获得了2017年南粤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大赛特等奖;今年,华工驻孔美村帮扶团队还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为广东唯一入选的高校驻村工作队。

“现在我去到村里,很多村民都认得我,女干部会跑来和我拥抱。”对于叶红,这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5年间,孔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已是“美丽红色村”和“网红打卡地”。

2016年,叶红带学生在孔美村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2016年,叶红带学生在孔美村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2021年,叶红与华工驻孔美村帮扶团队在村里走访。

2021年,叶红与华工驻孔美村帮扶团队在村里走访。

在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叶红团队还探索产业的导入与运营。今年,华工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与孔美村联合推出定制农业项目——“我在孔美有三分地”,为认购人提供土地租赁和种植管理服务,让城市居民也能拥有心仪的菜园。“我们首先倡议华工的老师去认养一块地,由此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通过体验式农业,为村里聚集人气,带动周边的餐饮住宿消费。”叶红介绍,项目让村里的土地价值增长了约100倍。目前,华工的平台还计划与腾讯开展合作,将线上游戏线下化,在孔美村打造“偷菜”游戏项目,“让互联网大厂与乡村联动”。

教育兴农是必须坚持的事业

近年来,叶红团队还致力于推动教育兴农,在各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工作,为政府干部、村干部、村民、乡村工匠等提供培训服务。

“最初是出于授人以渔的想法,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做。”叶红介绍,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利用其专业的设计与建设力量,团队开始探索乡村工匠培训服务。2017年,在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她带领团队将村里的闲置小学改造成为“广东(翁源)乡村振兴培训学院”,该培训学院被授予全省首批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培训基地、全省首批设计下乡和美丽乡村共同缔造实训基地。

叶红在韶关市翁源县调研。

叶红在韶关市翁源县调研。

2018年,在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冲下村,叶红率团队对一处空置粮仓进行活化,建成了韶关市武江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2019年,成功组织“全国乡村规划与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冲下村培训基地召开,实现了“乡村的事情在乡村做”。今年,华工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在高州市分界镇杏花村成立了粤西分院,并在全国首先提出创建“碳中和新乡村”;此外,在孔美村推进粤东分院建设,还将与广州共建湾区分院。

“乡村振兴培训是一个可以帮助乡村持续增收的产业;从教育扶贫到教育兴农,这是我们要持续不断去推动的事业。”叶红表示。

“我能够在乡村坚持16年,正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的村民、村干部,以及愿意深入乡村的同行者,给予了我最大的勇气、信心和决心。”因此,叶红希望自己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通过影响思想体系,让各界看到乡村的价值;从而影响决策体系,让乡村的政策制度更加健全;再进一步影响产业体系,让更多的产业和资本进入乡村,让乡村的资源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让乡村真正形成内生发展动力。

【策划】严亮 洪继宇

【统筹】王伟正 苏晓璇

【记者】肖婉琦

【图片】受访者提供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