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非瘟微利时代,随着生物安全水平的提高,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理念持续升级,疫病净化不再局限于口号,已成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

3月15日,由南方农村报主办、农财宝典新牧网承办的2023中国猪蓝耳病防控大会现场,江西博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渊魁分享《猪蓝耳病的免疫净化》,他表示净化是蓝耳病防控的终极目标,想要实现免疫净化需要完善标准、工具和评估方法。


江西博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渊魁

警惕PRRSV免疫逃逸,关注病毒血清型变化

“在中国,猪蓝耳病是除非洲猪瘟外,对养猪业危害最大的疫病。”张渊魁在分享蓝耳病净化策略前,首先向观众强调了其作为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特殊性,PRRSV也是造成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主要病原之一。

同时,当前PRRSV主要分为基因-I型(Genotype I 欧洲型)和基因-II型(Genotype II 美洲型)两个基因型,尽管两个基因型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张渊魁提醒在座嘉宾,I 、II 型基因同源性高达55%—70%,其交叉保护率也有50%—70%,这就为我们制备疫苗提供了便利。

分析2014—2020年PRRSV的流行态势,张渊魁发现NADC30-like和DADC34-like占据了接近3/4的比重,同时疫苗毒株影响呈现以年为单位的周期波动,大量猪场存在哺乳仔猪的早期感染现象,也就是PRRSV的垂直传播。

在过去的蓝耳病防控工作中,为何会出现灭活苗使用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张渊魁表示,问题可能出在PRRSV引起了免疫逃逸,最重要的其中包括诱骗表位的存在,以及多聚糖屏蔽作用两个方面。

同时,张渊魁表示,虽然GP5-M蛋白不与PRRSV的主要宿主细胞受体CD163直接相互作用,但是GP5-M蛋白通过二硫键形成二联体,影响了GP2-GP3-GP4多蛋白复合物的立体构象,间接影响PRRSV与宿主细胞CD163受体结合,进而影响PRRSV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而引发感染。

“病毒的基因是不断变异的,但病毒的血清型是相对稳定的。”张渊魁提醒广大养殖户,当基因系列或基因型的变化没有导致血清型变化时,毒株间仍有很好的交叉免疫保护,此时不应该过多关注病毒基因系列或基因型的变化;而当有证据证明病毒基因系列某些位点的变化导致了血清型变化时,要注意病毒基因系列或基因型的变化。

净化是蓝耳防控终极目标!灭活苗选择至关重要

净化无疑是PRRSV防控的终极目标,张渊魁认为,免疫净化应该是当前相对操作简单、耗时短,为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蓝耳病具有被免疫净化的基础,猪只可以依靠体内的免疫功能增强来清除病毒。但张渊魁提醒道,血液中不能检出病毒核酸不能代表感染猪转阴,只有当组织内不能检出病毒核酸时,即组织内没有病毒,其感染抗体(核衣壳N蛋白抗体)才能逐步转阴,或者说核衣壳N蛋白抗体阴性,表明其组织内的病毒也被清除了。

通常情况下,个体猪只感染PRRSV,通过自身的免疫能力,5个月左右就能痊愈。但是当一群猪感染时,蓝耳病的流行就很难停止,必须通过人为干预,集中统一免疫。通过此类手段,可以提高群体免疫力、缩小个体间差异、干预疫病的感染、发生、发展、流行和转归,清除体内病原体、缩短流行周期,达到净化目的。

那究竟达到怎样的标准才算实现蓝耳病净化呢?“免疫净化蓝耳病的标准是抗原阴性、感染抗体阴性。”张渊魁表示,所谓的抗原阴性是指不能分离到病毒,同时不能从血液和组织中检出病毒核酸(RT-PCR,RT-qPCR)。而感染抗体阴性指的是核衣壳N蛋白抗体阴性,可用ELISA检测,当S/P检测结果小于0.4时,感染抗体则为阴性。张渊魁称,这与现行实施的“闭群净化”蓝耳病的双阴标准完全一致。

有了目标、有了标准,想要实现自然离不开可靠的“工具”。张渊魁表示,挑选蓝耳灭活苗时,需要注意产品是否拥有优质佐剂,普通的灭活疫苗,通常情况下都是“体液免疫强,细胞免疫弱”,但是蓝耳病灭活苗却多是“体液免疫差,细胞免疫也差”,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优质的佐剂,能够同步增强细胞、体液免疫。

另外,张渊魁提醒在座嘉宾,灭活前病毒滴度不能等同于抗原含量,只有抗原表位充分暴露,能够被免疫细胞识别时,病毒滴度才与抗原含量成正比。在此基础上,蓝泰莱能够有效帮助养户解决蓝耳防控难题。

“一个疫苗是否有效,评估方法非常重要。”张渊魁表示,使用蓝泰莱净化的效果是可以评估的,可采用实验室检测的方法,如检测病毒载量(病毒检出率逐渐下降直至至零)、感染抗体(核衣壳N蛋白抗体由高至低直至阴性)、中和抗体(GP5+M蛋白抗体保持阳性)及细胞免疫力(CD4+、CD8+细胞、IFN-γ表达量增加)四个方面去评估疫苗的效果。

张渊魁认为,做再多的检测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临床表现效果上才行,当免疫猪群无蓝耳病症状或病变,各项生产性能指标得到极大改善时,才具备真正的说服力。


博美莱展位现场

记者:农财宝典新牧网李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