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河蟹养殖管理的技术要点。


春季是河蟹养殖的关键时期之一。“一年四季在于春”,农事要紧跟,万物生长,整体天气回暖,这个阶段雨水增多,变化无常……对蟹塘生产尤为不利;加上近期江苏各地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不断肆虐,对河蟹养殖和市场供应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为切实提高蟹塘一壳前后管理水平,本文将从水位调控、饵料投喂、水草养护、营养补充4个方面为广大养蟹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技术借鉴。

一、水位调控

蟹苗投放后,池塘水位控制60-80cm,主要可以抑制青苔滋生,降低杀青苔的风险;另外还可以促进池塘保温,让河蟹早开食。

每年这个阶段,一般都会遇到突然连续降温(俗称“倒春寒”)或蟹塘温差过大,有条件的要提前加深水位至80cm左右,以保持池塘底部水温相对稳定,降低河蟹应激反应。这样做主要好处有3个:

(1)有利于增加河蟹的觅食和活动,促进河蟹体质恢复和生长。

(2)有利于河蟹首次顺利蜕壳,减少池塘温差过度带来的应激风险。

(3)有利于扩大蟹塘水体空间,防止溶氧不足和青苔滋生。


近期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最近几天气温只有4-7℃),很多蟹塘由于水位偏浅,没有及时加深水位,蟹塘水体温差太大,尤其在一壳前的关键蜕壳期,刚投放的蟹苗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应激反应,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二、饵料投喂

这个阶段蟹苗体质相对偏弱,可选用蛋白含量较高(不低于40%)的优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一壳前的蟹苗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很高,充足营养物质能够保障蟹苗脱壳的成活率、翻倍率。同时根据河蟹的生长特点和营养需求,可以配合使用新鲜腥味较大的动物性饵料或发酵料进行诱食,促进河蟹摄食和生长。

连续晴好天气情况下,适时投喂饲料,投喂量控制在体重的1%左右,并及时检查摄食情况,同时根据气温变化和天气情况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

另外,很多蟹塘这个阶段开始投放螺蛳。螺蛳一方面作为河蟹的优质动物性饵料,河蟹喜食,有利于恢复体质;另一方面能够净化养殖池塘水质,尤其早期池塘藻类和水草净化功能较弱。但螺蛳一次性投放过多,容易造成水体清瘦,为青苔大量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建议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在清明前投放螺蛳50-100公斤/亩,甚至不投放螺蛳。

三、水草养护

“养蟹先养草”已经形成共识,先种草,再放苗,但很多人在蟹苗下塘后管护水草不到位,水草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给河蟹一个优良的隐蔽环境,影响了河蟹一壳前的生长。


以伊乐藻为例,移栽后主要会出现2个问题:

(1)伊乐藻出现生长速度慢,这是前期水温低,移栽时可以加大一点种植量,充分发挥水草功能。

(2)伊乐藻醒棵慢、白根少,甚至出现叶面发黄、泥渍多等,主要是没有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或追肥不够,导致水草营养不良。

针对伊乐藻的养护,建议在这个阶段做好2个工作:

(1)迅速使用长根肥,促进水草快速生根,以长出白根为宜。

(2)及时补充碳源肥,促进水草快速发棵,促进茎叶粗壮。

四、营养补充

1、养护肝脏

肝脏是河蟹体内最大的消化吸收器官,承载着河蟹全身机能的运转。肝胰脏是否健康是一壳成活率低、翻倍率低的主要原因。

对于大多数蟹塘来说,蟹苗经历了一个寒冬,体能消耗大,肝脏不饱满,肝脏功能一定程度受损。还有部分蟹塘,由于使用农药清塘、杀虫等,蟹塘残留毒素清除不彻底,导致河蟹肝脏受损。


一旦发现肝脏出现轻度病变或坏死等现象,及时迅速修复受损肝细胞,恢复肝脏正常功能。如内服天然植物等肝脏修复剂1-2个疗程,迅速恢复肝脏功能,确保河蟹肝胰脏饱满红润。

2、促进消化

一壳前河蟹不但摄食量少、摄食差,而且消化系统不健全,导致有些蟹苗体质慢慢变差,甚至出现零星死亡,这也是很多人忽视的损苗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发酵料定期拌料,诱食促消化,促吸收促生长。

3、补充钙质

在河蟹一壳即将临近或出现零星蜕壳,及时补钙补镁,确保河蟹体内有足够钙质积累,减少蜕壳不遂、软壳蟹等。

采用两次补钙法,蜕壳期间补2次,发现蟹壳时补1次,蜕壳高峰时补1次,补充足够的钙镁和能量,提高同步率、翻倍率,减少互相残杀,缩短蜕壳间隔时间,方便管理。

希望所有养蟹的朋友们,在选好苗、放好苗的基础上,一壳前后切勿粗心大意,做到细心操作、精心管理,提高蟹苗成活率和翻倍率,确保全年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余健、李建、叶建生,江苏河蟹产业技术体系泰兴推广示范基地、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 End ---


转载授权、报料投稿,请联系蟹行家
微信 ID:Young-fight(Young昂)

点击关注“蟹行家”




更多寻找中华好蟹苗系列(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