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秋日的暖阳延续了夏的炽热,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葡萄基地实验大棚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葡萄熟了。


园艺学院院长杨国顺教授介绍,湖南目前种植优质葡萄50余万亩,有“南方吐鲁番”美誉。在湖南农业大学四代科研人员接力帮扶下,目前仅葡萄单品,就在全省催生出一个普惠农村农民的好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助力

说起葡萄,人们会立即联想起新疆的吐鲁番,载歌载舞的维吾尔族姑娘小伙,还有那首耳熟能详风靡华语圈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葡萄和哈密瓜似乎成了新疆的标志物吉祥物,其实湖南本土也产葡萄。


杨国顺教授介绍,湖南本土葡萄主要为刺葡萄,属野生葡萄驯化品种,主产区在湘域武陵山片区雪峰山一带的芷江、中方、洪江、溆浦、沅陵、新晃、隆回等县。目前,湖南刺葡萄总面积达15.6万亩,产量33万吨,是全国最大的产区。


武陵山片区为跨省交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中方县、芷江县曾是革命老区县,也曾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县,湖南农业大学葡萄科研团队通过对刺葡萄产业进行科技扶贫,成果转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成效显著。


以中方县为例,种植面积达6万亩,通过以刺葡萄为主导产业,创建了湖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和葡萄化肥农药“两减”示范县。刺葡萄产业已成为了当地拳头产业,促进了山地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带动了物流、包装、餐饮等多个产业及农村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走出了一、二、三产业高效融合发展之路,每年帮助老百姓增收8亿元。


科技扶贫使中方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被誉为“中国南方最大葡萄沟”、“中国刺葡萄之乡”,湘珍珠葡萄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接力

刺葡萄的主要经济价值在深加工。目前,湖南栽培的鲜食葡萄品种,大都为从外地引进欧亚种和欧美杂种葡萄。


杨国顺教授介绍,从本土葡萄到筛选引进国内外优良葡萄品种,改良使之服水土、生效益,这个过程长达近半个世纪,历经湖南农业大学四代科研人员接力,才有今天“南方吐鲁番”的乡村盛况美景。


湖南农业大学葡萄科研团队针对本地葡萄生产中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产量不稳定,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开展了葡萄育种与产业化技术研发,通过潜心研究,选育出了适合湖南种植的鲜食葡萄新品种12个,其中欧亚种葡萄7个,欧美杂种葡萄5个。


据了解,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湖南农业大学柳子明教授引导农民种植康拜尔早生、白香蕉、康太等葡萄品种,开创了湖南省葡萄良种种植先河,并引种了北醇、公酿2号、白羽等酿酒葡萄品种进行种植;80年代研究葡萄资源和欧美杂种栽培技术的魏文娜教授,推广欧美杂种葡萄中的巨峰系列品种,引种了巨峰、先峰、红富士、红瑞宝、黑奥林、红蜜、国宝、龙宝等品种,同时也引种了奖赏、玫瑰露、碧绿珠等欧美杂种品种进行种植;21世纪初,石雪晖教授开展南方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通过避雨栽培等技术措施,使红地球、美人指等欧亚种葡萄在湖南与南方省份快速发展,打破了南方不能种欧亚种葡萄的“禁区”;杨国顺教授带领的团队是当前的科研生力军,主要进行葡萄熟期调控,葡萄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省力化、绿色优质,以及刺葡萄的开发利用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服务了湖南90%的葡萄基地,覆盖葡萄种植面积50万亩。



通过四代科研人员接力,湖南农业大学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等难题,建立了湖南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促成栽培与二次结果技术,延长鲜果供应期。


远景

湖南农业大学相关科研资料显示,湖南目前种植的鲜食葡萄品种主要有阳光玫瑰、夏黑无核、户太八号、红宝石无核、美人指等。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种主要为本土刺葡萄。


通过一系列科技扶贫和培训,本土栽培管理水平较高的葡萄园,生产出的优质葡萄品种收入较可观,亩纯收入3~4万元不等。如常德澧县葡萄种植面积近6万亩,其中阳光玫瑰面积近5万亩,产值超过20亿元。在阳光玫瑰优质精品果生产基地,亩纯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中方县刺葡萄种植面积6万亩,农村人均种植面积1亩以上,年产刺葡萄8.5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6.2亿元;葡萄酒等加工产品560吨,实现产值1.2亿元。刺葡萄产业已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朝阳产业。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通过科研,扶持推广葡萄种植面积约50万亩,产值超过百亿元;生产刺葡萄酒1710吨,产值约1.9亿元,对湖南及中南各省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颗小葡萄,带来大希望。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湖南农业大学立足当代,走科研与农产品产业化结合之路,葡萄产业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南农业大学老师许延帅(央广网发 张志诚 摄)

湖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园基地负责人李丹
(央广网发 张志诚 摄)


来源:央广网
编辑:农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