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国经济以及农业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但有危就有机,乡村产业哪些领域将迎来发展机遇?


生鲜电商曙光已现



  自2015年生鲜行业迎来风口,多年来生鲜电商平台一直摆脱不了亏损局面。疫情下,这个行业爆发出无限希望。
  
  一场疫情,封城的、封路的,出门购物不再随心所欲。可饭要吃,米油果蔬肉蛋奶样样少不了,还要及时新鲜安全,这给广大生鲜电商发出“挑战函”,不少企业直呼“快被订单砸晕了。”
  
  先看一组数据——

每日优鲜:春节(除夕到正月初八)交易额同比增长350%,总销量突破4000万件。
  
叮咚买菜:每日新增用户4万多人,每客下单价超100元。
  
盒马:每天生鲜订单量达到10万份,每天需准备250吨包装蔬菜、80吨散装蔬菜才能满足订单需求。
  
京东到家:春节期间全平台交易额同期增长470%,除夕至正月初六,蔬菜销售额同比增长510%,水果同比增长超300%,鸡蛋增长770%,乳制品增长370%,水饺、馄饨等速冻食品增长了790%

  
  如此案例还有很多……
  
  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对生鲜电商正在重新审视,不少人会积极接受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疫情前的生鲜电商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是年轻人宅在家里“偷懒所需”,结果在这个春节中,生鲜电商摇身一变成为了“生活必需”,在凌晨定闹钟、拼手速,下单抢菜中很多是中老年人,拥护线下菜市场的中老年消费者改变以往习惯,投身网络购物,将是生鲜电商企业迎来的最大机遇。
  
  是机遇也是挑战,需求的集中爆发,让很多企业的不足提前显现:上线品种缺货,配送时效下降,部分产品品控不严,客户等待时间明显延长,总体服务质量下降,部分分散社区无法覆盖等现象频繁出现。一些三农学者认为制约生鲜电商发展的瓶颈因素依然存在,即供应链还不顺畅,冷链体系还不完善,源头产业链还很薄弱,需要企业尽快抓住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补齐这些短板。
  
  2月12日,一张图上了热搜。10亿元究竟能否“消灭滞销”虽有待验证,但它无疑释放了一种信号,未来基于采购、仓储、物流、平台间合作的生鲜电商将会是农业产业发展避不开的方向之一。



即食产业释放重要信号




  提到即食食品你会想到什么,八宝粥、火腿肠、卤蛋、方便面?这些最为人熟知。不仅是居家旅行的佐餐解馋之物,在此次疫情中,也是市民自我隔离在家的“安心法宝”,可谓“几箱泡面、心中不慌”。
  
  可防疫如同“战时”,不光强调食品即食要“快”,还强调食品要“管饱、安全、营养均衡”,这对即食产品或者说应急保障食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提升储备效能,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
  
  这无疑释放出重要信号:应急保障的即食食品可能迎来全新发展。
  
  曾给江阴远望号基地、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提供应急保障食品,并于1月上旬与无锡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签约成为首批应急物资保供单位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伽力森主食企业(无锡)股份有限公司认为,3、4月全国高校的陆续复学,将是对国家的又一次大考。平均一所大学上万学生的一日三餐如何保障,仅这一命题,就是对产业的巨大挑战。
  

△伽力森的应急保障等食品套餐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后,将会加速消费者对即食食品的认可,消费者会越来越将便利性放在第一位。以无菌包装米饭套餐、无菌包装菜肴、冷冻熟面制品、餐用汤酱汁制品等布局校园餐食、方便餐食的农业产业领域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即食蔬菜
  
  除此之外,净菜加工业也有望跟上这波发展快车。过去在果蔬领域的消费观主要体现在多样化和性价比上,但随着此次疫情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提升到前所未有到高度,“安全”“方便”取代用户心目中原本排在第一的“价格因素”,一些半成品净菜可能最终“既营养又方便”胜出,在未来市场博得量价齐升。


数字农业开始真刀实枪打硬仗




  你认为,搭建一个农业数字平台需要多长时间?答案很多人猜不到:一天。
  
  面对疫情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不利影响,广东农产品采购商联盟在大年初三以一天一夜的时间搭建起广东农产品“保供 稳价 安心”数字平台,截至2月12日19时,已有1594家农产品供应企业;46家采购企业;31家物流企业;65家出口企业响应并加入平台,把广东的“菜篮子”保障与支持湖北等重点疫区的“菜篮子”有效供应结合起来。这是数字农业开始打硬仗,直接指导生产交易抗击疫情影响的真实体现。

广东农产品“保供 稳价 安心”数字平台
  
  数字农业、5G农业是近几年很火的概念,它既包含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也包含现在强调的精准农业、智慧农业。虽然数字农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看上去极富吸引力,但由于农业生产涉及的品类和品种繁多,生产过程漫长和复杂,不可控因素多,变量多,其实农业的数字化远比其他领域操作起来难度更大。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F比重的34.8%。在产业结构上,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整体比重的平均值为7.30%,工业为18.30%,服务业为35.90%。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不仅数字化水平处于相对较低位置,且数字化速度也相对较慢。除此之外,农业各细分行业中,数字经济占比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林产品、渔产品、农产品、畜牧产品,这些均低于大多数服务业和工业行业,可见,我国农业数字化相对滞后,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9年5月,国家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又一次提出了数字乡村战略下应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援鄂视频很火
  
  言下之意,用互联网等数字手段武装农业,不必拘泥于狭义概念,而应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这次防疫工作中,广东清远的乡村新闻官就成了农村疫情防控中的一支奇兵,他们一手拿手机,一手拿喇叭,录制小视频放诸网络平台,不仅影响广泛,更能让严肃的防疫常识变成村里老少喜闻乐见易接受的“网络顺口溜”,防疫工作自然事半功倍。
  
  那草根直播,网红带货,可视化乡村政务办公这些更易实现的“数字农业”,何尝不是新的机会呢?


共享经济的“另类”表达




  单车能共享、充电宝也能共享,可你听过共享工厂,共享订单,共享工人吗?
  
  河南省长垣市是全国闻名的卫材之乡,口罩、防护服产业链健全。这次防疫战役中,全市上下联动,投入到复工复产中,但因卫材生产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小型企业无法投入生产,产能严重不足。
  
  特殊时期想特殊办法,通过当地相关部门讨论,决定实行灵活多变的生产形势组织开展工作:把未获得资质的企业设备、人员、材料全部临时组织调配到有资质的生产企业开展生产;按照物资标准分级要求,实行半成品外包方式,把裁剪、缝制分配到制衣厂生产,后续除菌、消毒、包装统一安排到有严格管理的除菌车间进行;所有订单由市指挥中心统一管理,用微信群实时共享工厂、共享订单、共享工人
  
  不禁感叹,人民多智慧。
  
  无独有偶,受疫情影响,以西贝为代表的传统餐饮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开工受影响,员工“闲得慌”;可另一边,以京东生鲜、盒马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却不断发出招工、招聘的通知,还从外省调动员工甚至员工家属、志愿者,总之想方设法克服“用工荒”。
  
  这一正一负的反差,让餐饮界的同仁们将“共享员工”这一新概念搬上日程。

2月3日


阿里旗下盒马鲜生正式宣布“跨界租走”餐饮品牌云海肴旗下近500名员工,这些员工将由盒马培训、体检上岗后,入驻盒马各地门店,参与打包、分拣、上架、餐饮等工作。


2月4日


生鲜传奇、沃尔玛、金虎便利等多家公司发出了“共享员工”邀请,欢迎暂时歇业的员工前去“上班”。


2月5日


京东7FRESH发布了“人才共享”计划,邀请临时歇业的餐饮、酒店、影线及零售联营商户员工前去“打短工”。


2月6日


阿里本地生活推出就业共享平台,招募万名餐饮员工临时送外卖。



  有行业人士坦言,“共享员工”并非新型雇佣关系,而是非常时期的过渡手段。
  
  事实上,在国际用工标准“共享员工”有更准确等释义——“灵活用工”。灵活用工区别于固定、全职用工,是企业基于用人需求的峰谷期、灵活地按需雇佣人才,企业与人才不建立正式的全职劳动关系的全新用工模式。
  
  这一模式在餐饮、旅游等存在明显淡旺季的产业运用较多,而此番疫情之后,这一模式的优势也会进入广大农业产业企业的视野,譬如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以及采后保鲜工作中。采用灵活用工模式,在用工人数、工作周期及人才筛选等方面均具有极强灵活性,能够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弹性需求,便于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
 

  在过去的几十天里,农业企业展现了担当,捐钱捐物献爱心。不过,现实的疫情终将过去,重心要转移到经济恢复中,重新审视,基于自身优势,总会找到方向和办法。


记者丨包睿
编辑丨柯悦莹



往期回顾

/疫情关注

@农业企业,快来看中央及地方扶持政策!扫码下载具体政策

/疫情关注

以毅战“疫”!农业龙头企业显担当

欢迎投稿:739649351@qq.com
联系平台:15876507123(赵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