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肥料企业生产版图仍在不断扩张。
2022年9月,新洋丰年产30万吨合成氨技改项目正式投产;2023 年底,新洋丰年产15万吨水溶肥和30万吨渣酸肥项目开始试生产。
2023年底,史丹利黎河肥业的新建扩建项目工程建设基本完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磷酸一铵60万吨、喷浆硫基复合肥 30万吨、水溶肥6万吨的生产能力。
心连心集团位于广西基地复合肥一期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投产。
湖北鄂中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已有的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产能。2023年11月,东北基地年产70万吨缓控释肥项目建成投产;今年4月,年产50万吨的西北基地水溶肥项目动工建设;目前正在洽谈东南基地项目……
一边是肥料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现状突出,一边是头部企业依然热衷于新建工厂,积极扩张产能。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化肥总产能较2022年增加600万吨。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何在?高塔式肥料厂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企业在拼什么?
中国用7%的耕地资源,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这其中,肥料功不可没,正所谓“一分肥,一分粮;十分肥,粮满仓。”近年来,钾肥、氮肥、磷肥、复合肥产量整体稳定维持在5500万吨上下浮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化肥相关企业超过150万家。山东以20.83万家高居第一,河南(10.92万家)、河北(10.24万家)紧随其后;从城市来看,潍坊(3.01万家)、临沂(2.78万家)、北京(2.66万家)位列前三。根据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化肥百强”榜单发现,企业地区布局与中国肥料布局类似,其中华东地区上榜企业最多,数量为33家。按省份划分,山东、湖北、河北的企业数量位列前三,其中山东省上榜企业数量为22家,是名副其实的肥料强省。纵观行业发展可以发现,我国肥料产业规模庞大,但同时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应对市场竞争态势,当前肥料行业正处于一个矛盾境地:一方面,市场需求相对饱和,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全国范围内肥料企业的新建工厂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化肥总产能较2022年增加超600万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磷肥总产能达2170万吨(折纯),比上年增长2%,产能增加约43.4万吨;全国磷肥总产量达1615.1万吨(P₂O₅计),比上年增长6.1%。根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尿素产能约为6823万吨,同比增加了4%。以此计算,尿素产能同比增加272.92万吨。预计2024年新增合成氨产能为280万吨,新增尿素产能为439万吨。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投产。复合肥产能受化肥行业产能周期因素以及环保因素等影响,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下滑后,于2020年之后再次扩张。2023年我国复合肥市场产能在1.4亿吨以上,同比上年增加2%左右,增加量280万吨左右。由于我国钾资源总体稀缺,钾盐资源储量逐年减少,服务年限逐步下降,资源型钾肥产能扩张已不可持续,钾盐后续保障形势日趋严峻。当前,我国钾肥进口依存度常年在50%左右,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据百川盈孚数据,2023年,中国钾肥累计进口量为1,157.43万吨,钾肥进口比例大幅提升至63%。受“减肥增效”政策影响,2015-2020年间,中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2021年产量有所回升,小幅增长至5446万吨;2022年产量为5471.9万吨,同比增长1.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肥料产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开始逐步恢复增长,尽管产量波动但总体保持平稳。据统计,2023年我国肥料出口量达到3150万吨,同比增长了27.3%,出口金额9841.7百万美元。我国肥料出口增长态势说明国内肥料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正在增强。由此可见,在国际市场需求拉动下,国内市场受《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粮食产能提升等相关政策引导,调整化肥供给,进一步驱动我国肥料工厂扩张。近年来,尽管我国肥料工厂处于扩张潮,但不少工厂由于经营不善或环保要求,处于关停、变卖、出售或者破产重整的状态。今年3月底,广东超壤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接管湖南沃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敲定了破产重整经营方案。4月,中化化肥由于缺乏内部产能支撑,需要占用高额资金用于外部货源采购,挂牌出售氮肥业务单元及相关资产。益通数科透过北交所举办的公开挂牌程序以人民币4152万元的代价投得目标资产。据行业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出台相关环保政策后,对生产标准的要求日益提高,一部分肥料工厂被迫关停或出售,加之行业竞争态势激烈,还有不少肥料厂家在生死线上挣扎经营,由此导致出现一边关停卖厂,一边逆势建厂的尴尬处境。这一局面也反映了在行业内部的激烈变动中,肥企不得不在遵守环保法规与满足市场需求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除了环保的影响与市场的选择,更多的是新旧产能的交替,新旧产品之间的竞争。广东拉多美化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新增产能以新型功能性肥料为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功能创新。而那些淘汰的产能多是普通同质化产品,不能满足作物功能需求。湖北鄂中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云介绍,根据4月11日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排名前十强的复合肥企业年产销量占全国总量的62.8%,去年十强复合肥企业产销量累计增长约262万吨,磷复肥行业集中度每年还在以5%-6%的速度增长。“目前建厂的多以品牌企业为主,一是为了完善全国的市场布局,二是随着品牌肥企销量的增加,为满足旺季集中供货的需求。”常云介绍,而缩减产能的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这类企业品牌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加之近两年原料市场行情波动,复合肥市场有淡旺季之分,为了规避淡季原料及市场风险,一些企业选择在淡季时选择停产止损。相关行业专家分析,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高效、环保肥料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一些肥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此外,政策导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家对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和鼓励,使得一些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型肥料项目得以快速上马。再者,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成本控制和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通过新建工厂,企业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新建工厂往往伴随着技术升级,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行业有关专家表示,随着新工厂陆续投产,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以复合肥为例,目前国内年产能达1.4亿吨左右,但实际投产的不足6000万吨。此外,环境保护政策的收紧也给肥企带来了新的挑战,促使企业逆势投资建设新的生产设施。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环保问题,新建的高塔式肥料厂可能会面临关闭或改造的命运。肥料企业建厂,背后不单是市场的竞争,还有资源的竞争。
记者梳理全国肥料20强企业的生产基地发现,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大多会依托现有的矿产资源,合理分布在资源地和消费市场,化肥品种多而齐全。如连续四年蝉联榜首的贵州磷化集团,已形成贵州福泉、开阳、息烽、江苏溧阳等全国多个核心生产和研发基地。今年,为打牢南方市场基础,磷化集团精心打造了7家复合肥工厂和6家试点BB肥工厂的产能布局,提出了新的南方市场规划、模拟了新的销售团队构架、落实了各方面的资源和服务保障,在全新模式的推动下,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在南方市场达到100万吨的销量规模。
从一家乡办小磷肥厂,新洋丰经过40年的耕耘,成长为中国磷复肥行业龙头企业。依托母公司洋丰集团5亿吨磷矿资源以及全国11大生产基地,编织了遍布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磷复肥销售网络。现已形成年产各类高浓度磷复肥约990万吨的生产能力,拥有“洋丰”“澳特尔”等品牌产品。
云天化股份拥有8亿吨的磷资源储量,在云南、重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建有10余个化肥生产基地,拥有绿色工厂17个,其中国家级3个。2023年底,史丹利黎河肥业的新建扩建项目工程建设基本完工。该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形成年产磷酸一铵60万吨、喷浆硫基复合肥30万吨、水溶肥6万吨的生产能力。从龙头企业的生产布局来看,肥料企业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仍在扩建新厂,是市场竞争、政策导向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肥企希望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并致力于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当前,复合肥行业正朝着规模化、高效化、新型化方向发展,复合化率也将逐步提高。在成本方面,拥有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的企业,将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时更具有抗风险能力;在产品竞争方面,着眼于养分提高、功能改善、减量增效、品质提升、土壤改良、环境友好等需求的新型肥料,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展望未来,肥料厂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精准施肥、缓控释肥料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这要求肥料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只有不断创新和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丨农财君
部分数据来源 | 中商情报网、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等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丨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微信
全国农资市场群,扫码加入交流!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网农化宝典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