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如何科学就医?三级专科中心来了_南方+_南方plus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手抖、肢体僵硬、动作慢,是大多数人对帕金森病的印象。随着患者行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持续下降,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然而,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缺乏特异性标志物,我国帕金森病病患诊治率较低,尤其是农村患者。

为推动帕金森病规范化诊疗和全程管理,让患者在早期得到专业医学指导和有效干预,近日,广东帕金森病诊治能力提升及专科中心建设项目启动,将以基层医院医生为培训主体,助推帕金森病分级管理和一站式中心建设。据悉,广东目前已有35家帕金森病专科中心通过评审,正在逐步织密帕金森诊疗网。

帕金森病日义诊现场。

帕金森病日义诊现场。

早期症状多样易误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数据显示,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首诊于基层医院。在实际社区238例帕金森病患者中,仅有32.4%的患者在筛查前被诊断,总体药物治疗和康复率仅为37.8%和16.0%。

为何帕金森病早期诊治困难?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王丽娟教授表示,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7%,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是神经系统老化,α突触核蛋白病理性沉积和折叠出现的特异性改变。除了大众熟知的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等症状,还可出现肢体强直、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等特征性改变。而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患者可能已经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腰痛、便秘、尿频尿急等非运动症状。

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帕金森病非常容易误诊,很多患者在骨科、内科辗转就诊没有解决问题,基层医生可能也没意识到是神经科疾病。实际上,这些都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前驱症状。

专家义诊答疑。

专家义诊答疑。

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主任张玉虎指出,有四类表现和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要特别引起关注,包括嗅觉缺失;长期便秘;睡梦中经常大喊大叫、拳打脚踢(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日常情绪低落,焦虑等。

症状多样而缺乏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和影像表现,帕金森病的早发现往往依赖于专科医生的经验。而患者能否在疾病早期获得及时诊断和有效干预,对控制疾病发展,保障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三级管理专业化诊疗

目前,我国部分高水平医疗机构对帕金森病和相关运动障碍病的诊治技术已与国际同步,但基层医院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和规范指导尚不足够。为此,我国专家制定了《建立帕金森病及相关运动障碍病三级全程化管理模式的方案》,建立帕金森病三级管理中心制度。

据介绍,帕金森病三级管理中心分别对应高级中心、标准培育中心和基础中心。基础中心主要由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构成,负责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病高危人群、患者的早期筛查,并针对高危人群及诊断明确且病情平稳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干预与随访,提供常规基础治疗,开展居家康复指导。

标准培育中心主要由三级医院构成,设有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病专病门诊,针对运动障碍患者开展常规诊疗。高级中心主要由知名三级医院的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病专病诊疗中心承担,主要针对诊断不明确、有严重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疑难运动障碍病患者,对疾病进行诊断及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

据了解,帕金森病三级管理中心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统一评审,截至2024年4月,已有235家一站式诊疗中心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广东目前有帕金森病高级中心4家,标准培育中心12家,基础中心19家(详见名单)。

为进一步有效推动帕金森病规范化诊疗与管理,近日,由广东省医师协会主办的帕金森病诊治能力提升及专科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今年计划在粤西、粤北等地区开展专场培训,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广东帕金森病诊治能力提升及专科中心建设项目首期培训会。

广东帕金森病诊治能力提升及专科中心建设项目首期培训会。

综合治疗、多学科治疗模式、全程管理是帕金森病治疗原则。高级中心作为诊疗水平最高的中心,主要带动下面一批标准培育中心和基础中心的建设。”张玉虎主任表示,专科中心的建设,重在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和早期识别率,促进帕金森病治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整体带动基层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升,帮助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治。

首诊就近选专科中心

王丽娟教授表示,很多老人出现手抖,会担心自己是否得了帕金森病。实际上,临床很多疾病都能引起震颤,例如原发性震颤、老年期震颤,甲状腺疾病、肝脏疾病、其他运动障碍等,需要专科医生进行鉴别诊断。目前,我国帕金森病三级管理中心职责清晰,有类似症状的人群可以就近选择相应专科中心就诊。

根据国内最新临床指南,患者确诊帕金森病后,不管是否影响到生活质量,都应尽早开始治疗。帕金森病的管理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既需要神经专科医生全程管理,为患者制定详尽、全面可持续的治疗方案,也需要帕金森病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规律用药、适度运动以及保持饮食均衡。

目前,抗帕金森病药物主要有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几大类,开始多以单药治疗,也可采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以最小剂量达到最佳疗效。发病早期就得到合理治疗,大多数患者运动症状能够缓解,药物“蜜月期”更长,也不容易出现并发症。

受访者供图

【记者】江玲

【通讯员】张蓝溪 邱轶慧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马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