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荔枝突围,见证创新力量 | 荔枝“逆生长”系列评论②_南方plus_南方+

市场挺在生产前,以卖好引导种好。在广东,古老荔枝正吸引以新农人为主体的大批“雁归”群体创业,千年产业重现光彩。

作为令人垂涎的岭南佳果,荔枝的魅力是穿越时空的。无论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浪漫记述,还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深情表白,古往今来,荔枝拥有数不胜数的铁杆粉丝。作为传承千年的古老产业,荔枝的价值是历久弥新的。无论种植范围如何变迁,无论年景收成如何变化,总有那么一群人,以荔枝立身立命、因荔枝安居乐业。

受访者供图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万事万物一样,对于荔枝来说,新是永恒的命题。荔枝树如果不进行品种改良,品质必然下降,最终在水果家族中被扫地出门。荔枝产业如果长期裹足不前,盈利水平必然下降,最终在市场竞争中逐步萎缩并最终走向衰亡。作为而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荔枝产区,广东肩负的重要使命,便是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让荔枝在产品和产业两个维度上培育更强创新基因,从而跟上形势的要求、时代的步伐,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涅槃转型。

产品改良、产业创新,人是核心要素。前者需要的是科技人才,后者需要的经营能手。在荔枝园里摸爬滚打半辈子的土专家、老把式固然是中间力量、宝贵资源,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也是荔枝产业实现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备条件。发生在广东的这场千年荔枝“逆生长”,最为核心的密码,就在于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的同频共振与良性互动,正在显著扩大荔枝产业上升通道的宽度与长度。

无论是子承父业的代际传递,还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英雄,在荔枝产业转型发展的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背后,是产业发展逻辑的全面重塑。传统的荔枝,依靠的是土地、气候等自然禀赋和生产、经营者的吃苦耐劳,科技手段的介入和市场体系的建设没有成为核心内驱力。这种情况下,产业的常态,其实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即产量增加与品质提升不同步,品质提升又与价值增进不协调,广大荔农还要不得不面对“产增价跌”的窘境。

砥“荔”前行,新之有道。广东探索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为荔枝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与市场的翅膀。在科技方面,开展种质攻关、品种改良、农艺改进,世界首创龙眼与荔枝杂交“脆蜜”等新品横空出世,智能采摘加工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在市场方面,以“12221”为代表的政策组合拳,让产地与销地、采购商与销售商实现更加紧密、更为高效的对接,品牌赋能与文旅融合实现了农业功能多元化的效益叠加。

如果说种植区域的自然局限,让广东荔枝具有某种先天优势并成为这一产业在岭南大地绵延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关键密码,那么领风气之先的改革锐气和注重创新、务实的商业基因,则足以让广东荔枝产业具备实现全新蝶变的十足底气。

这个时代,新机遇、新赛道、新风口,总是诱人的。荔枝产业的广阔空间和光明前景,必然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加入进来,并逐步成长为这个产业的中流砥柱。要将这种来之不易的良好态势保持下去,不仅要让年轻人赚到钱,依靠荔枝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还要给提供更加肥沃的成长土壤,创设宽松的发展环境,知之所思、应之所求、供之所需,鼓励年轻人大胆尝试、善于开拓、永不满足,将创新创业激情转化为敬业奉献深情,在时间淬炼和实践磨砺中成长起来、踏下心去,立“荔”笃实、行稳致远。

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


(作者付伟,媒体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