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中晚熟品种成花不稳定和“花而不实”导致的“大小年”问题,已成为制约荔枝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重,冬季低温不足导致成花率低及“大小年”现象有增无减,桂味、糯米糍等中晚熟优质品种,还有加剧的迹象。


近年来,本团队承担“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种‘大小年’的关键产业化技术攻关”的研究,在广泛产业调研及长期技术实践基础上,总结凝练出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种“大小年”的产业技术模式,其技术路径是“控穗疏果控产平滑年份间树体营养水平鸿沟”,核心关键点包括隔年松土深翻,有机养根壮树;开天窗透树冠,适时健壮末梢;大年疏果控产,短采先氮后剪;小年淋灌促萌,杀冲补养孕蕾。



“隔年松土深翻,有机养根壮树”

进行土壤改良是实施本技术模式的首要条件和必要基础。该关键点明确了荔枝树两年松土深翻一次的土壤养护要点,提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保证根系发达和树体健壮,为丰产稳产、克服“大小年”奠定物质基础。

“开天窗透树冠,适时健壮末梢”

提出采果后修剪要开天窗,以培养通风透光的树形,既提高了树冠整体光合效能,又降低了病虫害发生。“适时”则指在农历霜降冬初末次秋梢必须要老熟(粤西地区一般提早到10月上中旬即寒露至霜降前为宜)。

“大年疏果控产,短枝先氮后剪”

在挂果多的年份应在“疏果控制产量”的前提下,采后重点培养健壮秋梢。通过“短枝采果”尽量保留原结果母枝的芽点,随后应先施氮肥后修剪(宜轻),以疏枝为主;当年尤其丰产的果园则宜在采果前10—15天即施氮肥,采果后遇旱则叶面喷施尿素水溶液(0.2—0.3%),以促尽快恢复树势。

“小年淋灌促萌,杀冲补养孕蕾”

在(预期)挂果少的年份(大年后的次年)应以“促萌动、杀冲梢、补养孕蕾”为重点。在大年过后的翌年要想尽办法淋水灌水促芽萌动,末次秋梢老熟较早、控冬梢较早可在12月下旬开始淋水灌水,后期见“冲梢”则杀小叶,见白点则补充养份孕育花蕾;粤西部分果园由于2019年冬季环剥过重,加上长期干旱,后期尽管淋水也没能促萌动,就错过了今年多次倒春寒潮促成花的良好机遇。

产业技术模式包含十个要点:


1.采前施氮、采后松土、深翻压青、养根壮树


2.短枝采果、开窗疏剪、控强促弱、以氮促碳


3.霜降冬初、末梢老熟、补叶磷钾、及时环剥


4.冬至小寒、淋灌促萌、见白补养、三五追肥


5.大寒立春、清园杀梢、促穗控穗、重水轻肥


6.雨水惊蛰、硼钼孕蕾、疏穗环割、测报杀蝽


7.花开禁药、引蜂授粉、遇旱喷雾、摇树防沤


8.谢花坐果、重防蒂蛀、遇洪排涝、遇旱淋水


9.并粒保果、赤霉丁酯、未割补刀、疏果控产


10.中后果期、酌补磷钾、钙镁护果、三五追肥


 
导致荔枝中晚熟品种“大小年”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品种特性、气候变暖、恶劣天气、营养不良、管理失当等众多因素影响,由本文所述可见,克服“大小年”的技术也是综合性的,每一环节的技术应都有其作用,且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保护树体健康与培养健壮结果母枝,是整个克服“大小年”产业技术应紧紧围绕的核心。

在此产业技术模式中,有两个阶段均提到“三五追肥”,即每隔3—5天喷施叶面肥,分别为从见白到孕蕾的花穗发育期和中后果期,笔者调研了解到全省屈指可数几个较稳产果园都是这样做的。实际上这种做法由于成本较高、操作难度大,不易推广,目前也尚需更多科学数据来支撑,但笔者认为,对于价格位于高端的优质品种来讲,此高成本应可忽略,果树栽培本就是实践经验性极强的学科,成功的经验就可去应用,否则会延误产业发展的市场最佳机遇期。

本技术模式主要通过紧扣几个关键物候,重点通过疏果来控制大年产量,避免树体贮存养分过度消耗,并尽量多从根外追肥,以满足小年秋梢结果母枝成花的营养诉求,平滑大年与小年之间的营养水平鸿沟,技术能否落实到位才是决定成败之关键。不仅需要认识理解技术方案,也要结合自已果园的实际条件灵活应用,还应加强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与预测,随天气变化及时调整技术措施,确保技术落地。


作者个人简介:

向旭,理学博士,现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荔枝栽培生理研究室主任。自1988年至今从事荔枝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发育生理与节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32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审定荔枝新品种7个。自2019年起担任广东省荔枝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自2018年起担任广东荔枝产业联盟秘书长。


作者:向旭


编辑:轻红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