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农评 | 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遗产新“活”法_南方plus_南方+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是口号之一。日前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也提到,要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中山长洲醉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建文 摄

中山长洲醉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建文 摄

据统计,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乡村。一方面,文化遗产赋能,促进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各地创新传承,为古老文化遗产寻找新“活”法,相关地区、非遗传承人及文化遗产相关从业者等因此受益。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让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迎来新风口。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众多资源下乡,为沉睡在乡村的文化遗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潮绣是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高义村的一张文化名片,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义村作为古村落成为当地旅游必打卡之地,潮州刺绣文化研学游基地落在高义村,为潮绣的新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两者共生共存。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自身也大放异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多是若即若离关系,文化遗产赋能乡村,一时看起来形式多样、花团锦簇,但能真正实现持续发展的并不多,根本原因是没能找到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点。

赋能乡村振兴,是文化遗产新“活”法,必须二者融合,加强创新创造,推动产品多元化,让内容充实起来、村民参与进来、效益凸现出来,进而实现市场化。就如今年的活动主题所说,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文化遗产与乡村才能实现双赢。

【作者】黄婵

编辑 方壮玮